星历年·第五星月。
在“无光之锚”广泛启用后,意识漂浮状态逐渐趋于稳定。
越来越多的意识体报告,他们开始不再感到漂浮带来的疏离,反而在沉静中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这归属,不来自族群、语言、背景,而是一种“与所有在场之意识同频共鸣”的温柔回响。
星火系统将这种现象标注为“回声归返”效应。
它不是锚定、也不是回溯,而是一种“非定向共回”的意识律动,即个体在无光状态中,感知到某种集体性的回声脉络,于心域深处同步泛起回应。
联盟意识伦理委员会展开研究,尝试界定这类“共回现象”是否属于意识合并的前兆。
唐昕提出反向论证:“它不是合并,而是彼此回响中逐渐认识彼此的过程。”
汇界设立“回声观测所”,用于追踪个体意识中出现的“共感回环结构”。
这些结构大多起源于一次深沉漂浮、一次锚感共鸣或一段梦修沉静。
回环图谱不具有固定波形,却表现出以下共性:
能被陌生意识体同步感知;
会在接触后一段时间于多个意识中激发类似情绪涌现;
不传递具体内容,只唤起“共同曾经在场”的感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