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语言情绪

我决定留下来的那个清晨,雾气覆盖了整片村落。不是塔源系统的情绪光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雾霭。它并不代表忧郁或内敛,也不是某种可解读的情绪信号,它只是自然运作的结果——水汽、气流、地形的交织,没有任何情绪标签。

这是我离开语源塔后第一次见到不带意义的现象。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还有不需要解读的世界。

我住在什穆安排的小屋里,墙是人工骨材,但没有任何语频接收器或同步接口。屋子正中央放着一张破旧的书桌,桌子边角磨得发白,靠窗那一侧还隐约刻着一串断裂的塔语——看起来像是某个孩子试图记录下来的“故事开头”。

我把那段话拓在纸上,反复读了几次,没能解析出完整结构,只依稀看出其中一行:“那时候他说了两个字,我听成了三个。”

一个人怎么把两个字听成三个?我笑了出来。

那笑容很久没出现过了。从我意识到塔昕可以替我写下所有句子以后,我再也没有过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语言情绪。但现在,这种不通顺、不完整、被误解甚至可能压根写错了的句子,竟然比我在中央叙述库中读过的任何一段都更打动我。

语言,不该总是正确的。

我开始主动走进村子,和人们交谈。这里的人大多数都不太说话,但他们不排斥我。他们更习惯用肢体、小工具和一种极其原始的“符印信号”交流。这种信号无法被塔语系统解析,也没有固定语义——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模糊的、彼此私有的表达约定。

一位中年妇人带我去她的菜园。她指着一株歪着生长的蔬菜,对我做了一个动作——用两个指节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然后竖起大拇指。

我不明白,便只是点头微笑。

她咧嘴一笑,像是对我的“不明白”感到安心。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无法理解”也能成为沟通的一部分。

在语源塔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语言总是要尽可能追求“被读懂”,可在这里,人们愿意承认彼此的误会,甚至享受那种“靠猜靠感靠心情”的交流。

晚上,我坐在村里的篝火前,看着几个孩子围着火堆讲故事。他们没有在使用系统化的塔语句式,而是用各种声音模仿、简短词语、甚至动物叫声组合出一个故事的轮廓。

我听了五分钟,一句话都没听懂,却依然笑出了声。

什穆坐在我身边,点了根旧式的燃烟草,他深吸一口气后说:“你们构建了那么伟大的语言,却忘了,人说话,不全是为了让人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