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侍郎高允早就为崔浩担忧了,他多次提醒崔浩要小心行事。
但崔浩却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崔浩啊崔浩,你这样做迟早会出事的。”高允忧心忡忡地说。
“高允,你别太担心了。我做事自有分寸。”崔浩却不以为然。
果然,没过多久,谗言就四起。
有人向魏主焘告发崔浩修史时泄露了皇家机密,还说他与太子晃勾结,图谋不轨。
魏主焘一听,大怒不已,立即下令将崔浩逮捕入狱。
高允也受到了牵连,因为他和崔浩关系密切,曾经一起修撰国史。
太子晃得知消息后,急忙召高允进宫。“高允,你可知此事?”太子晃一脸焦急。
高允心中虽然害怕,但还是镇定自若地回答:“臣知此事,但臣所说的都是实话。”
“那你可有何对策?”太子晃问道。
“臣只能实话实说,听天由命了。”高允无奈地摇了摇头。
太子晃想救高允,就教他如何应对魏主焘的质问。
高允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一见魏主焘,高允就跪倒在地,磕了个头。
魏主焘冷冷地看着他,问道:“你可知罪?”
高允答道:“臣知罪,但臣所说的都是实话。”
魏主焘一愣,问道:“你何罪之有?”
高允说:“臣与崔浩共着国史,太祖记是邓渊所作,先帝记和今上记是臣与崔浩共着,但臣写得更多。”
魏主焘一听,大怒道:“你为何如此说?难道是想推卸责任吗?”
高允不慌不忙地说:“臣不敢推卸责任,臣只是实话实说。
臣知道崔浩主持修史,臣只是辅助他而已。
但臣所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半句虚言。”
魏主焘听了高允的话,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些。
他看得出来,高允是个直臣,敢于说真话。
于是,他问道:“那太子为何为你开脱?”
高允答道:“太子殿下是臣的恩主,臣自然感激不尽。
但臣所说的都是实话,与太子无关。”
魏主焘点了点头,对高允说:“你是个直臣,我饶你不死。”
说完,他就让高允退下了。
随后,魏主焘又召见了崔浩。
崔浩一见魏主焘,就惊惶失措,不敢答话。
魏主焘看着他,冷冷地说:“崔浩,你可知罪?”
崔浩哆哆嗦嗦地说:“臣知罪,臣愿领罚。”
魏主焘哼了一声,说:“你泄露皇家机密,与太子勾结,图谋不轨,罪该万死。
我念你修史有功,就赐你个全尸吧。”
说完,他就命令高允写诏书,诛杀崔浩及僚属一百二十八人,夷五族。
高允手执笔杆,心中却如翻江倒海,他实在不忍见如此惨事发生。
“魏主,崔浩只因直笔触犯,罪不至死啊!
怎可灭其全族?”
高允搁下笔,恳切地请求道。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悲悯和不忍。
魏主一听,怒火更盛,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吼道:“高允,你竟敢违抗朕的命令!
来人,把他给我拿下!”
太子晃见状,急忙冲上前,跪在地上,恳求魏主消消气。
“父皇,高允也是一片忠心,他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崔浩虽然有过错,但罪不至死,更何况要夷灭五族,这实在太过残忍了。”
太子晃急切地说道。
魏主瞪了太子一眼,怒气未消:“哼!你懂什么?
崔浩那厮,妄图篡改国史,罪大恶极!
朕不杀他,难以平愤!”
太子晃连连磕头,额头都磕红了,恳求魏主三思而后行。魏主看着太子那诚恳的样子,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些。
他沉吟了片刻,终于挥了挥手:“罢了,罢了,看在太子的面上,就饶高允一命。
不过,崔浩那厮,绝不能轻饶!
但夷五族之事,就暂且作罢,只诛其本人及直系亲属吧。”
就这样,崔浩被诛杀了,他的直系亲属也被处死。
其余僚属,只杀了本人,没有再株连九族。
太子晃心里虽然有些难过,但也知道这是魏主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然而,高允却因此事与太子产生了嫌隙。
太子怪他不听自己的,触怒了魏主。
高允却一脸坦然,对太子说:“太子殿下,史书记载善恶,是为了垂戒今古。
崔浩修史,并未违反大礼,不应加诛。
我与崔浩同事多年,深知他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