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满心欢喜地跑回来报告,随即就起草诏书,颁发了出去。
诏书里说,要给萧道成特殊的荣耀,赐给他黄钺,让他都督中外诸军,还加封他为太傅,兼任扬州牧。
特权可不少,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殿,进宫不用小跑,朝拜时也不用报出姓名,其他的官职还都照旧。
萧道成接到诏书后,却上表假装推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侍臣们捧着诏书,一再敦促他接受。
萧道成这才勉强接受了黄钺,但那些特殊的礼遇他还是坚决推辞了。
这一举动,让人不禁想起了当年的刘裕。
随后,萧道成召见儿子萧赜,任命他为领军将军;
又调另一个儿子萧嶷去当江州刺史;
还让自己的三儿子萧映去管理南兖州,四儿子萧晃去掌管豫州。
这一番人事安排,显得萧道成对手下的子弟们既信任又重用。
没过多久,宋朝的皇帝准备立谢氏为皇后。
可这皇帝才十二岁,立皇后是不是太早了点?
谢氏是原光禄大夫谢庄的孙女,也就是谢朏的侄女。
她一当上皇后,皇帝就大赦天下,庆祝赏赐,再次提起之前要加封萧道成的事。
可萧道成还是不肯接受,他这谦逊的态度,让人更加敬重他。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皇帝提拔江州刺史萧嶷,让他都督荆、湘等八州的军事,还兼任荆州刺史;
又让左仆射王延之去当江州刺史。
这一番人事调动,显得朝廷对萧道成一家格外看重。
萧道成这时候又想起了谢朏,想让他来当自己的左长史。
于是,他就摆了一桌酒席,请谢朏来喝酒。
酒过三巡,萧道成开始和谢朏聊起了魏晋时候的事儿。
他抿了一口酒,慢悠悠地说:“谢兄啊,你看那石苞,当年可不怎么机灵。
司马昭那时候,他怎么不早点劝劝呢?
一直等到司马昭死了,奔丧的时候才大哭,这哪是懂事的人啊。
要是跟东汉的冯异比起来,那石苞可就差远了。
冯异可是早早就劝光武帝称帝了呢。”
谢朏听了,微微一笑
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说道:“萧公啊,你这话可就说偏了。
那晋文当时可是魏室的臣子,他当然要一辈子对魏室忠心耿耿了。
要是魏室能像唐尧、虞舜那样圣明,那晋文也得谦让三次,高声鸣谢才对啊。
哪能像石苞那样,不懂事呢。”
道成心里挺不高兴的。
但他还是做了个决定,把原来的官职官朏换成了侍中,并且让王俭来当长史。
王俭这个人特别能干,他一来就重申了之前的命令,劝道成别再推辞了。
然后,他又提议给道成加封个公爵,大家一开始商量着封他为梁公。
这时候,有个叫崔祖思的员外郎站出来说:“古书上有句话叫‘金刀利刃一齐割’,现在咱们应该称‘齐’,这样才是顺应天命。”
于是,大家就按照他的意思起草了诏书,封道成为相国,让他掌管国家大事,还给了他十个郡,封他为齐公,待遇跟皇帝差不多了。
道成推辞了三次,最后还是接受了。
他马上任命王俭为齐尚书右仆射,还让他兼管吏部的事儿。
这时候,宣城太守杨运长被免职回家了。
道成听说后,就派人去把运长给勒死了。
陵源令潘智跟运长关系挺好,他还跟临川王刘绰挺熟。
刘绰是原来临川王义庆的孙子,继承了爷爷的封号。
他看着宋朝的江山快要保不住了,心里挺着急的。
于是,他就派了个亲信叫陈赞,去找潘智传话。
陈赞对潘智说:“潘大人啊,您是先帝的老臣。
我呢,是皇室的近亲。
现在权奸当道,咱们俩的处境都挺危险的。
我看啊,咱们不如趁现在,联合内外的力量,起兵保国,说不定还能挽回点局面,免得大家都遭殃!”
潘智听了,表面上装着答应,让陈赞回去了。
可暗地里,他却把这事儿告诉了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