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过年了

1976 年的新年,对于古老而庄重的北平城而言,依旧被那浓郁得化不开的节日气息所笼罩。尽管当时国家规定过年期间并不放假,但这丝毫未能减弱老百姓心中对新年的热切期盼和喜悦之情。毕竟过年可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传统佳节!

与如今大不相同的是,那时并没有禁止燃放鞭炮的规定。每逢新春佳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便会此起彼伏地响彻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是在向天地宣告着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

然而由于这个年月物资相对匮乏、生活普遍并不宽裕,所以每家每户在置办各类年货时都会格外精打细算。从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食、炒菜必备的食用油,再到维系生命的粮食以及用于做新衣的布料;从新鲜水灵的蔬菜到增添喜庆气氛的鞭炮,每一项年货的选购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

于是乎家家户户早在过年前很久就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奔波于市场之间,货比三家,力求用有限的资金买到最实惠的物品;女人们则在家里精心算计着各项开支,并将买回来的食材或半成品进一步加工处理。她们或是腌制香喷喷的腊肉,或是炸制金黄酥脆的丸子,又或是亲手缝制一件件饱含母爱的新衣。

除了美食佳肴和生活用品外,崭新漂亮的衣裳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人们纷纷购置着五颜六色的布料,有的直接买现成做好的衣服,有的则选择购买布料回家自行裁剪缝纫。而妇女们更是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一针一线地为家人们赶制出一双双舒适暖和的新鞋。

待到过年之时,这些凝聚着心血和关爱的鞋子将会作为珍贵的礼物送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脚踏实地、步步向前。而且这个年代的妇女,都会给给自己的孩子穿上那件亲手缝制的新衣裳,新衣裁剪精细,针脚细密,每一处细节都倾注着对孩子深深的爱与祝福,也就是说,这个年代的每一位妇女都有着会做衣服的手艺。孩子穿着这崭新的衣服,显得格外精神,喜气洋洋的模样仿佛春天里绽放的花朵,也为这个年添加了喜气。

与此同时,每天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如潮水般涌向北平这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抵,堆积起来简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

北平城作为国家的首都,其地位举足轻重,自然而然在物资供应方面比起其他地方要充裕许多。在这里很少有人胆敢在皇城根脚下耍花招或者捣乱,因为大家都深知这里的规矩和威严。

走进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虽然它们的种类或许不如 21 世纪那样繁多,但已经足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尤其是临近过年的时候,前来置办年货的人们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市场里喧闹声此起彼伏,吆喝声,排队在一起的人闲逛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景象。

在这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许大茂当然也不甘示弱。他兴高采烈地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精心挑选着过年所需的物品。不一会儿功夫,他就购置了一些这个年代特有的东西。

按照习俗来说,家里有读书人的,门上的窗帘尽量要用家里人写,一是显示才华,第二个可能就是一种书法上的考量,许大茂也需要在过年的时候给自己家贴对联,

除此之外,他还依照传统习俗,把自家那宽敞的屋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彻彻底底地清扫了一遍。无论是屋顶的角落还是床底下的缝隙,都被他打扫得一尘不染。这些传承久远的过年老传统,让许大茂烦的不行,虽然打扫过的房子确确实实干净整洁了不少。

尽管没有人可以确凿地断言先辈们是否真正能够亲身见证过年时间的事情,但人们依旧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份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

不知不觉间已临近年末岁尾,每个人都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忙得不可开交。其中尤以许大茂最为突出,他整天如同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般,一刻不停地奔波忙碌着,甚至连他本人都难以说清到底在操劳些什么具体事务,帮助朱琳置办年货也成了许大茂所要做的事情,虽然现在还没有和她的父母见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