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道,若是想要过的舒坦,活的有尊严,衣食无忧,大概只剩下读书举业这么一条路子了。
至于从军打仗,李承平打量了下自己瘦小的身板,应该挨不住别人一槌头。
若是读书还成,即使只做个童生,日子好歹轻松些,不用握着锄头,顶着太阳忙活。
想要读书可不简单,单单每年的束修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李家还算好些。
李固战场厮杀多年,身上的好物件虽说李承平没见过,但一定是有的,不然当年家里也没财力供应家里所有孩子去读书。
而且家中奉行的就是公平公正,每个男孩都有选择的权力,李固准许每个孩子去读书进学。
不是没有前提的,没有读出成绩就老老实实回家务农,到时候另想出路,参考的就是在学堂上的表现。
没有任何一个懂事的孩子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可没出成绩就是天赋差,想要继续走下去,李固只好说对不起,家里负担不起。
李家在一河村已经是大户人家了,人人都是有试错的机会,是李承平在爷爷身上看到的最伟大的行为。
他不偏不倚,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态度,能读就读,机会只有一次。
李承平着急忙慌的往家走,倒不是担心自己没学上,而是关注上学的地点,他是一点苦都不想吃的,以往村里没有学堂,要走二十多里的路去镇上学堂。
镇上的私塾可没有寄宿的条件,李承平仍记得自己堂哥李久昌上学时的状况。
风雨无阻的每日寅时,雷打不动的出门,走上一个多时辰到学堂上学。
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怎么不让李承平高兴,若是村里有学堂了,不就不用走上几十里路了。
回到家,李承平就忍不住张望几个大人的动态,李固身边围着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