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考察记忆力,李承平很难快问快答。
即兴发挥下,道:“《诗》所以道志也,圣贤命弟子以观民风。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劝;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刺之则民知所惩。以是巡行诸侯之境土,而黜陡行焉。”
见李承平不过须臾便给出了不错的答案,张夫子面色如常,心底却给李承平点了个赞。
从回答速度和内容来看,李承平俨然是个有真材实料的。
这题回答后,张夫子无意出第二道,可扫视一圈,见还有人不服气。
能进关中书院进学的士子,几乎没有庸才,李承平能够如此之快的回答问题,却不见得其他人就做不到。
李承平同样看出,点头示意张夫子继续。
沉吟稍许,张夫子道:“经书暂且搁置,咱们还有课程进行,不宜耽搁太久,听闻你以博闻强记着称,咱们就来问对。”
古代夫子十分重视师徒关系,问对是老师与弟子之间的互动方式。
《论语》就是孔子与其弟子问对时的内容,当前的问对逐渐演变成了考较弟子时即问即答,讲究一个反应力。
“大才至于是邦也,王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李承平没有迟疑,回道:“大才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大才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君子所以异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陈夫子接连数道题目甩出,李承平从容回答,身后那些同窗自问他们是否可以。
多半是很难,与李承平不假思索的快速回答相对,其他士子尽皆面露难色。
就像老师说与学生对答案一般,第一道才刚接收到,下一题的答案就紧接着出来,学生第一题都尚未记清,遑论后面的内容。
不少人在紧促的问答中,满头大汗,六神无主,眼神乱瞟,想知道其他的听清没有。
呼出一口气,李承平问对结束。
环顾一圈,李承平明显感觉出身后同窗们的脸色很差。
达者为师,不行就是不行,李承平的表现折服他们倒是不至于,但至少没人再敢吱声,恶语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