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地想起了什么,李镇良紧张的问道:“院试不是在八月吗!那是不是柳安已经考完了,情况如何?”
昏昏欲睡,但每次都被冷风吹醒,李承平听到老爹问话,一时间还没回过神来。
看儿子有点愣神,李镇良再次问了一遍。
李承平觉得老爹就是没什么话题聊了,随口回道:“有点可惜,在副榜前十之列,差一丢丢。”
院试之后的科考就分为了正副榜单,正榜自然便是考中了秀才,副榜存在的目的则是给考生一个监生的资格。
拥有监生资格,也就是说朝廷给了紧挨着孙山的这部分考生一个机会,一个入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算是用作安抚之用,关中、江南、西南几地的学子一般是入南京国子监,京师的主要针对京畿之地的学子。
不过一般不会有人去,尽管监生可以不用再次参加院试,只要完成国子监的考核,可以直接去考乡试,但依然甚少有少年学子愿意去。
因为,监生出身的举子进士,说出去不好听,算是走了歪路子。
科举有好几种出头方式,捐个贡监就有做官的资格(监生对标秀才,贡间则对标举人),但肯定不会被科甲正途的官吏所看得起。
所以,除非真的没那个能力,但凡有心走科考的,都不会去混监生的名头,屡试不第的不能上算。
柳安父亲可是位列小九卿的实权官宦,若是想让儿子走荫官、监生的路子,当初何必放柳安回乡参考。
再说了,柳安是比李承平年长,李承平没记错的话今年应当是十六岁了,连弱冠都未及。
一次考不中再接着考便是,不必自毁前途,柳安又不是什么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人家是有真材实料的。
“那他!”李镇良欲言又止。
李承平并未察觉老爹问话的真正意图,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说道:“八月放榜后,他就写信说要来书院进学,但他家毕竟远在京城,久未回家,一晃半年,总得回去报个平安。”
“约摸着明年开春就回西安了,到时又能与柳兄作伴了。”
两人打掉瞌睡唠了起来,一时间,李镇良倒是没了插话的点。
晃荡牛车稳步向前,城门口赶车耽误了不少时间,好在三人还是于落日前到了村口。
村口的地标性建筑就是那棵粗壮的大树,树边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
李轩再次看见斜靠在牛车边上的堂弟,心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