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洛南山不愧被冠以大儒之称。
稍显冷冽的山风,在李承平入迷的听道状态下,仿佛已经消弭不见。
洛南山已经年近古稀,尽管有弟子为他搭起的围挡,可山风还是呜呜往里灌。
四下没有旁的声音,洛南山又坚持了一个多时辰,才渐渐停歇下来。
写下最后一字,李承平盘膝在那里回味着洛南山所讲内容。
没敢连蒙带猜,李承平手是自讲道开始就没听过,毕竟当时能够理清思绪,明辨是非,可临到回想,多半会岔了气。
正所谓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多年进学,可不敢再犯低级错误。
而且大儒讲道,一篇手稿,多抄几份,若能在不要脸的讨要个洛大儒的签名,李承平都不知道这手稿得卖多少银子。
不过李承平不会如此,尽管他不嫌赚钱多,但至少这么掉价的事还是不会做的。
不然传回西安,岂不是丢人丢大发了,洛南距离西安可不远,李承平不相信没有西安人士听到消息过来。
众人都是来听大儒讲道,完事后,大多人见礼便直接打道回去。
数个时辰的讲道,李承平可谓是收获颇多,毕竟,可没人会这么事无巨细的给你单讲礼法。
期间不少学子因势利导的提出见解,祈求洛南山解惑,被打磨过的想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不少人聚拢在草庐前,期盼得到洛南山对文章的点评评价。
这些学子的想法很简单,能够获得大儒指点,不说对科考一途帮助有多大,在研学上,至少能少走弯路。
不少人被门外弟子推脱后,只能悻悻而归。
还有一部分则是继续等待,抱着被洛南山召见的侥幸心理。
李承平有着赵琳的关系在,与柳安乐滋滋的进去静候。
见礼过后,李承平两人就静静站在一旁等候,前面还有数人。
这些人应该都是官宦人家子弟,李承平心想,果然教育资源永远都是不平衡的。
但李承平转念一想又觉得很正常,有相同的精力和时间,洛南山在都不认识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