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很快就要去西安了,没空往兴平走一趟,大姐下次再来,记得给我说声谢。”李承平说完,就回屋收拾物件。
笔墨纸砚贡院不提供,可不能马虎,多拿几只笔备用好歹是个风险预防。
说来,自从大姐成婚后,家里人都不大得闲。
李承平常年在书院读书,见得少,李若又没机会量尺寸,衣裳大小都模棱两可。
对于大姐忙碌中,还挂念自己,亲手做一件衣裳,李承平还是很感动。
李若今年诞下一子,照顾李承平的这个小侄子,每日都忙的够呛,属实歇不下来。
眼下备考是关键,别看李承平对秦其远说的轻松,可事实却不是那样。
每次旬休前的考核,整个舍房都说不学习,可自打那次在茅房见到柳安读书后,李承平就不信了。
舍房是不准点油灯的,古代消防太差,很多地方,一到点就要禁火禁亮。
但茅房是个例外,嗯,因为构造和疏通问题,导致有过学子上茅厕掉下去的案例,所以这里是书院唯一一处破例可以燃油灯之所。
真是卷的很,不只是柳安,被窝里一个个谁知道是真睡假睡。。
李承平真想把村里张二娘说他在茅房连干三碗干饭的头衔,送给柳安,真尼玛卷。
......
提学道衙门里,崔博正翻看典簿(从八品)呈上来的时文。
这部分时文与那些大族士绅递来的不同,是崔博主动要来筛选的。
目的除了是看看近几年学子学识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提前锁定一下有哪些英才,省的后面阅卷时,不知来历出处。
“只有这些吗!陕西当真差湖广远矣。”崔博将阅览过的文章放下,脸上难掩失望。
典薄是陕西人,他是举人出身,所以没有三互法的限制,可以回原籍做官。
听到崔学政说陕西不如湖广,典簿没敢反驳,一是不敢,二便是没有反驳的点,因为事实如此。
湖广紧靠江南,文风鼎盛。
教育一定是与经济挂钩,没人家有钱,自然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们。
要是秦其远知道了,一定会说,有本事甭拿学习成绩说事,有本事出来干一架。
呼出一口气,崔博自个安慰自己,不过是些童生试的文章,期望不必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