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考出好成绩就要归功于书院,当真不合理。
要说管饭也就罢了,饭钱都是李承平自己缴的,没听说有人给他分担分毫。
以他的条件,放眼西安城,就没有那个书院不收的。
幸好管事允许他看看品行,不然即便是那些士绅施压,不带李承平玩,他也会毅然拒绝为那些学子作保。
果然,这些士绅支持的书院,隐患就是如此之多,牵连上想甩下来可就难了。
管事好像想起一个事,“进去后,考问学识就算了,但论品行。”
李承平一愣,随即会心一笑,“可是有人要进去混,怕是其中关节已经打通好了吧!”
“是极,还望李秀才给个面子。”
没有言语,李承平只管让管事领路。
这番态度,让管事有些摸不准,奈何当初与李承平有交情的老管事早已荣老退休,他的面子确实不值几个钱。
叹了口气,管事没敢在说话,他就是个传信的,没必要惹李承平厌烦。
书院有个迎宾楼,李承平很少来。
瞧着门口戍守的几个僮仆,李承平心中升起一丝好奇心,哪家公子弄这么大动静。
正待通禀,就听楼内传出一对父子俩的声音。
“爹,名字既然已经报上去,何苦还要去衙门走一遭。”
“糊涂,还不想去考试,你为什么不想想,你不吃饭会不会饿死。这不是落人把柄,我杨盛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儿子。”
通禀声瞬时响起,里面一时间没了动静。
进去一看,李承平才发现这个大人物是谁。
杨盛,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从四品的地方大员。
至于为什么李承平认识他,就不得不说说朝廷邸报对其的描述,头宽眼窄,身子短,须发皆白,腿无力。
整个陕西四品以上的地方大员,屈指可数,一个穿着四品官服,外貌特征无比相近的官员,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此人。
李承平记得无比清楚还有一个原因,因为杨盛协同监管都转运盐使司,是郑兴澄顶头上司的上司。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位与自己曾经有过合作的师兄,李承平很自然的将他的关系脉络通通了解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