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府试都是地方官自主命题,除非是不想在本地有所作为,否则官员是不会在这方面得罪死当地大族。
院试往上的大考就不会如此,各省学政基本都是由皇帝钦派的翰林院官员。
杜绝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防止大范围舞弊事件的发生。
全靠本心,底线在哪里只有当官后,事情发生在身上才知道如何面对。
李承平不过是杨盛为儿子加的一道保障,据他所知,今年县试陆知府只愿意漏出五个名额。
西安府作为西北第一城,府城学子多的吓人,县试在榜名额同样不少,是下辖各县的两倍之多。
相较于更多的学子基数,两倍的名额都显得少,这也是李承平得中小三元引起府城士子不满的原因。
府城士子这么高的含金量,竟然被一个兴平县的小子给抢了风头,不仅府城士子没想到,恐怕整个西安府的士子都是懵的。
名额不少,陆知府只漏出这么几个来,已经可以说得上是好官。
李承平与陆知府常有书信往来,院试后,还多次到访拜见过,所以对陆知府的性子有一定的了解。
若非陆知府想要在西安有所作为,怕是连这么几个名额都漏不出来。
再回头来看,有多少陕西官吏递交了名录,说句不好听的,在西安城随便一板砖下去,都要砸出好几个五品官。
其余暂且不说,官位在杨盛之上的,左右布政使的亲戚,其他几个参政、参议,还有提刑按察使司的。
递交名录的人数太多,名额太少,狼多肉少不够分,李承平的作用无疑体现出来。
李承平心中苦笑,大概意思他是听懂了,但凡家中大人对孩子抱有期待,就不会有塞名录的动作。
这杨端,嗯,是有点木讷,但与那些纨绔子弟相比,怎会让杨大人这么没信心。
将陆知府选择名录之人可能的方式简单说明,杨盛瞬间一愣,满脸土色。
杨端望着茶杯,“爹你别生气了。”
没死心,杨盛道:“望小友帮忙,成不成另说,作保一事还是要麻烦你,本官欠你一个人情。”
心中一激灵,李承平对这个人情很感兴趣,四品参议,官职已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