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考试

他动作轻微,接着,他缓缓地打开了包裹着这些物件的布巾,露出了里面的笔墨纸砚。

再次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每一件物品,确保它们都完好无损。

然后,他开始将笔墨纸砚一一摆放在桌上,摆放得整齐有序。

所有东西都需自备,为防遗漏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乡试三年一次,因为这么一个低级错误,多等三年,怕是李承平一回去,就得拿书敲自己脑壳。

蝉鸣声不绝于耳。

讲学堂桌案很窄,李承平没敢把手摊在上面,坐好等着发卷。

岁试的题目,与童子试大相径庭。

童子试的题目,很少有帖经和墨义这种类型,这种不仅题量大,很耗时间,区分度也不高。

然而,等到了岁考时,题目却截然不同。

它主要包括帖经和墨义两种类型,而只有最后两道题才会涉及到四书题和五经题。

这种设计显然是为了考察生员们的基础,以避免一些生员进入府学后,连最基本的四书五经都懒得去复习。

从而导致知识基础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逐渐被遗忘。

对于像李承平这样记忆力超群的人来说,帖经和墨义简直就是送分题。

他甚至可以闭上眼睛轻松地完成这些题目。

考场内,两名府学助教不断地来回巡视,府学生员就那么多,所以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个考生的一举一动。

如果有考生试图作弊,那么助教们立刻就能发现。

一口气做到最后的四书题和五经题,李承平这才提笔凝思起来。

考试时间长达两个时辰,帖经和墨义的题量非常大,李承平完成这些题目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

幸运的是,后面的四书题和五经题数量不多。

四书体的题目是“父母唯其疾之忧”,看到这个题目,李承平不禁笑了起来。

这个题目来自《论语》,已经被众多考官使用过很多次,所以不能盲目地照搬。

要想破解这个问题,需要融会贯通、破旧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