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请大家的目的就是在于此处,李承平不想只得个名声,赔钱赚吆喝这个不实际,他也干不出来。
这些人从他这里晓得的消息,自然是算作送的人情,以后是要还的。
馆选一事,李承平说的其实挺详尽,后面的观政之事也没落下,信息差就要发挥作用。
这些自然不是王明觉一人之言,还有几个师兄的帮助与关照,在京的只有程东,但其他几个师兄的信却自打他进京就没断过。
真心还是实意,李承平是能感受出来的。
其实在座的进士家里基本都没有显赫的长辈,有门路的是不屑于听这个热闹。
他们不是一鼎甲,无法直接去好地方,自然是藏着掖着才有利于自己后面的馆选和观政选择。
这些人李承平也拉不过来,自然是随他们去。
宋盛一事本以为要麻烦王明觉,李承平没想到在师兄这里就给解决了。
程东答应等宋盛观政后,调到六科去,那里有他的好友,若是不成就去通政司。
原以为是很难的事,谁曾想师兄一句话就决定了宋盛的前路方向,不得不说有人是真爽啊!
而且与王明觉的交情也没用掉,可是听说这次殿试正因李承平为他争了光,选侍太子的人选定的就是他。
一旦担任了东宫日讲,以他的资序,后面运作到詹事府无疑是板上钉钉的。
在太子未登基前就在詹事府挂上要职,以后的前途可想而知,这条线是能不动就不动,不说吃王明觉一辈子,最起码要用在关键地方。
尽管李承平想办法把宋盛留在了京城,不过,一直待在京城却不是长久之计。
干什么都不能缺少历练,不加以锻炼能力是很难得到成长,所以在京城把资序熬出头,去地方上历练是在所难免的。
此时要真让李承平去当内阁首辅臣他还真不敢去,“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能力不足是会坏事的。
好在大家胜在年轻能好好锻炼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