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首映

阎解旷在大家的掌声中走到了前面,看着坐满整个影厅的电影人,记者和观众,阎解旷用普通话说道:“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少林寺》的首映礼。

同时也非常感谢廖主任等一众领导的支持,剧组所有成员的努力……”

阎解旷简单的感谢了在场的所有人,接着就让工作人员开始播放电影。

放映厅中,所有的灯光都熄灭,只留下最前方的大荧幕还在亮着,电影要开始了,所有人都提高注意力准备观看电影。

其中就包括明报实习记者徐飞,最近几天,这部内地来的电影在圈内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很多资深记者觉得内地的电影没什么看的。

而且还是功夫片,内地的功夫片,怎么看都是不行的。

因此,来参加首映礼的机会才落到了他的身上。

明报由金庸和沈宝新等人创办,以其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着称,当然,娱乐方面,他们也很内行,尤其是小说。

创刊初期,《明报》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为原则,逐渐发展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不过,最开始明报其实也快要办不下去了,要不是有金庸的小说撑着,可能真的会倒闭。

而现在的《明报》,已经是香江销量和影响力都非常大的报社之一,徐飞也以能进入明报工作有荣。

“不管电影内容如何,现在能有那么多在香江娱乐圈有影响力巨大的人物来参加,那我今天来的就值了。

那些同事肯定想不到这内地电影的号召力居然会那么大……”徐飞一边心想,笔也不停的写着什么。

香江现在对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报道,八九十年代排斥内地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从七十年代就开始慢慢植入了大家的脑海当中。

因此,到了八九十年代,这些想法才会一跃成为主流。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在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电影开始,徐飞听到歌曲的时候眼前一亮,只是看到作词作曲都不是导演阎解旷的时候,徐飞有些失望。

因为他早就了解到,阎解旷是国际大音乐家,那音乐素养没得说,他们香江,据他了解,还没有人在音乐上面比得上阎解旷。

一边听着音乐,徐飞也没有忘记开字幕,导演,主演,主要配角等等的名字一一出现在大屏幕上。

虽然电影是国语,但是徐飞觉得并没有什么,因为国语他也非常熟练。

其实出了香江之后,说国语的才是主流,不管是内地,日月潭还是其他华语地区,粤语才是真的小语种。

不过,因为现在香江对比其他华人所在地方要发达,因此,以经济为基础的娱乐比其他地方要发达很多。

什么都抢先一步,再加上其他华夏人来到香江发展,这也就造就了香江娱乐圈的繁荣景象。

电影片头放映完,紧接着就是男主角李连杰出家剃发的场面。

不管是最开始古代李世民行军的大场面,还是少林寺的庄重,都让此时香江的电影人愣了一下。

阎解旷在这片段,可没有像原版一样搞十几个人就完事。

这些群演,可是达到了一般人的规模,当时拍摄的时候,差不多找完了郑州所有的文工团男演员才参演。

这些小文工团,可不像总政一样人多,这些地方,一个文工团,最多也就几十人,一百人以上的很少。

而且,阎解旷还只要男演员,那人就更好了,好在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文工团,因为还没有裁撤的文工团数量,真的多到离谱。

此时的香江拍摄电影,更像是小作坊一样,几十个人都算是大剧组了,场面也非常小,远远没有《少林寺》刚才的场面宏大。

“太烧钱了。”邹文怀看了开口之后,小声对老搭档何冠昌说道。

这么多人,一天就算只给二十块,那也是两千多块的花销,而且,这还只是群演,没有算其他的开支。

因此,邹文怀算了一下账,发现赚不到什么,除非电影票房大爆。

虽然他们嘉禾也有院线,但是制作和院线的钱可是要分开的,因为制作方,是嘉禾的卫星公司,而院线,这是嘉禾的命根子。

何冠昌点点头:“不过这场面是真的宏大壮观,我们香江拍摄不出这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