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致使民不聊生,众叛亲离。”
“这才是叛军剿不尽的根本原因!”
刘焉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刃,直刺朝堂的弊端。
卢植不住地点头,赞成道:
“太常所言极是,如今官场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这才是祸乱之源。”
刘宏眉头微蹙,心中虽有些不悦,但也不得不承认刘焉所言属实。
他沉思片刻,示意刘焉继续说下去。
刘焉见刘宏有所动容,心中一喜,继续进谏:
“不如挑选清廉的朝中要员,最好是汉室宗室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如此一来,既能整顿地方吏治,又能增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天下可安。”
刘宏大喜过望,拍手称赞道:“此计甚妙,正合朕意。”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卢植却站出来反对:
“陛下,此举虽有一定道理,但地方官府权力过大,容易尾大不掉,动摇朝廷根基。”
“还望陛下三思。”
刘焉沉定心神,连忙反驳:
“如今匪寇如此之多,朝廷四处围剿,却收效甚微。”
“长此以往,天下危矣。”
“此乃权宜之计,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
朝堂上,众人议论纷纷,支持刘焉和支持卢植的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刘宏坐在龙榻上,心中犹豫不决。
刘焉目光炯炯,直视龙椅上的刘宏,言辞恳切又掷地有声:
“陛下,此次朝廷挑选的皆是宗室俊杰。”
“他们身负皇室血脉,又蒙陛下信任得以担任封疆大吏,怎会做出对陛下不利之事?”
“此乃为大汉江山长治久安、深思熟虑之良策啊。”
他微微躬身,姿态恭谨,可话语里满是笃定。
许久,刘宏轻轻叹了口气,抬眸道:
“刘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如今局势动荡,也需破釜沉舟,做出变革。”
于是,一场关乎大汉命运的商议就此展开。
殿内,大臣们你来我往,各抒己见。
有人忧虑权力下放后地方坐大,有人坚信这是平息叛乱、稳定局势的良方。
刘宏时而凝神倾听,时而与近臣低语几句,神色凝重。
最终,刘宏一锤定音,下旨任命刘岱为兖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