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能为奉先出谋划策,我们并州士族难道就不能吗?”
“我们要让奉先看到,并州士族的力量与价值。”
王凌震惊不已,脱口而出:“叔父,您还是要效忠温侯?”
王允轻轻摇头,嘴角浮起一抹高深莫测的微笑:
“朝堂浮沉,局势变幻莫测,谁效忠谁,还不一定呢!”
“唯有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奉先势力渐大,我们不妨先与之合作,积蓄力量。”
“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王凌听后,心潮澎湃,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意识到,叔父的谋略远不止眼前所见,乱世之中,一切皆有可能。
“叔父,侄儿明白了。”
王凌拱手行礼,眼中满是坚定,“侄儿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叔父所望。”
王允满意地点点头:
“回去之后,告诉族中子弟,收敛锋芒,莫要再与奉先作对。”
“我们要做的,是在韬光养晦,等待天时。”
王凌抱拳应道:“侄儿遵命!”
王允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随即神色一正道:
“记住,莫要只盯着并州一方小小的天地。”
“并州之上,乃京师洛阳,是天下的中枢,是权力的核心所在。”
“而京师洛阳之上,还有关东和关西,更有广袤无垠的天下神州!”
“太原王氏的目光,要放得长远,胸怀天下,方能成就大业。”
王凌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心中似有所悟。
他起身,拱手道:“叔父教诲,侄儿受教了。”
王允背着手,缓缓踱步,目光深邃而悠远:
“京师的博弈,已然山雨欲来。”
“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即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老夫需要奉先的兵马,他的力量,将成为这场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王凌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神州的地图。
金戈铁马,战火纷飞,乱世风云轰然降临。
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凭借强大的实力、高深的布局,才能在棋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王允突然停下脚步,看着王凌,目光中透着期许:
“老夫会给奉先写一封信,举荐贤侄为并州别驾!”
“叔父的意思是……”王凌微微一怔,心中猜测着王允的用意,但又不敢确定。
“好好侍奉奉先,成为老夫的眼睛!”
王允的语气坚定而有力,“在他身边,你要时刻留意他的一举一动,知晓他的所思所想。”
“并州的发展,关乎着我们太原王氏在天下的布局,你责任重大。”
王凌心中一震,顿时明白了王允的深意:“侄儿定当不辱使命!”
王允满意地笑了笑,道:
“好,你回去准备吧,万事小心。”
“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天下,切不可因一时的得失而乱了分寸。”
“侄儿明白!”王凌再次拱手行礼,随后转身,大步走出书房。
王允望着侄儿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微笑。
……
并州均田的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在京师传扬开来,一时间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热闹的酒肆茶楼之中,书生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
“吕布实在是狂妄至极!”
一位年轻的书生满脸愤慨,将手中的茶杯重重一放,茶水溅出些许。
“他越过京师,越过天子,越过朝堂。”
“擅自进行均田和赋税改革,这不是大逆不道是什么?”
另一位书生眼中满是不屑,附和道:
“是啊,如此行径,与乱臣贼子又有何异?”
“他这是公然挑战朝廷的权威,实在是不可饶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吕布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在他们眼中,吕布的行为无疑是对现有秩序的公然挑衅,是对天子和朝堂的大不敬。
温侯的名声,在京师之地,瞬间与乱臣贼子划上了等号。
太师府内。
李儒神色凝重,正将各方收集来的情报,一一向董卓汇报。
董卓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静静聆听着。
“太师,这便是近日来关于吕布均田一事的详细情报。”李儒恭敬道。
董卓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文优,你怎么看?”
李儒微微欠身,眼中闪过一丝精明:
“依属下之见,此事必是汝南袁氏在背后推波助澜。”
“他们一直对太师心怀不满,此番借吕布均田之事,煽动舆论,企图扰乱局势。”
董卓听后,冷笑一声:
“袁隗,也就敢耍一些小手段了。他以为这样就能撼动我?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儒微微皱眉,神色忧虑:
“太师,吕布如今羽翼渐丰,势力不容小觑。”
“他在并州的所作所为,已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长此以往,恐成大患,董公要小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董卓有些不耐烦,摆了摆手:
“文优,你怎么老提这个?凡事,要为大局着想。”
“如今关东士族蠢蠢欲动,对我虎视眈眈,我必须时刻提防他们。”
“奉先是我的挚爱晚辈,他的并州兵马,是我对抗关东士族的重要力量。”
李儒闻言,喟然长叹:
“太师,属下明白您的顾虑。只是吕布此人,野心勃勃,难以掌控。”
“今日他能在并州擅自推行均田,他日难保不会做出更出格的事。”
董卓目光中,闪过一丝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