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毓捂着脸说:“孩儿是庶出之子,并不如大兄、二兄和幼弟得父亲重视。父亲平日要多打些孩儿,孩儿怕也不会说出如此话来。”
“……”卢植闻言一愣,心中浮起一点内疚。
卢毓:“孩儿幼与诸葛亮等为青州书院同学。其实就是外官之人质,父亲可认同?
可玄德、郑公兄对孩儿与诸葛亮,比其他人质,颇为不同。”
卢植:“可是颇为照顾?”
卢毓:“孩儿勤工俭学之月例,与其他学生并无不同,书院之苦活累活,如清扫厕所、打扫饭堂、修建屋舍却经常跑不掉。默写经书错了二个字,就被罚站半个时辰。”
卢植:“你懂什么,严师出高徒。”
卢毓:“是啊,孩儿一开始,心中多不平。
直到郑公有一次发火后叹气,说他没几年要去见孔夫子了,看到马学传人们生活、学习条件好了,反倒是不努力学习,心痛不已。说他恨不得将一身本事都交给我们。
小主,
孩儿发现刘业、诸葛亮等也经常被郑公呵斥,孩儿反倒是释然,郑公待我们亲近啊…”
卢植:“那是自然,郑公与我同门”
卢毓:“玄德兄在青州时,常请我们用膳,但只送我们一些书籍、兵器、奇巧之物品,除了年假之前,从几乎从来不给钱。
他常说,创业之难,难在缺乏资源、缺乏方向、缺乏经验。守业之难,难在奢侈、难在心性。故而拜托郑公严加教训,以敦促我等成才,否则他对不起诸位父亲。
求学数年,我与诸葛亮等兼职做过印刷厂工人、做过海员、做过账房、充过民兵……
之后,玄德兄安排我等入衙门行走,为胥吏。结合之前经历,我便能理解民间之疾苦,便能知道官府运转之基础,便知道技术推动工厂进步,便知道海外贸易于国之巨利、于民之生计…”
“少年老成,却也不错。”卢植没想到一向不声不响、为人忽视的三子卢毓能说出这番道理。
这才发现三子因少年时代伴随着安东区军扩张而成长,受安东军影响较长子深刻得多,内心深处已认同刘备当做父兄、当做领袖。
即便是长子卢养,多多少少也有着畏惧、迟疑,何况典韦和安东将士、官吏、商贾、百姓…
卢植心中叹息琅琊王、伏完、董承等人怕是太过乐观了,皇帝刘协,在受到刘备多年经营、深刻影响的青徐之地,要想获得权力,绝不是想象中那般容易。
于是刷刷写了一封信:“快马送琅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