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翻看那个时代文字、影像资料时,同样有过类似商良父子一样的震撼,所谓组织之力可以改天换地,但能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实际上还是希望、还有相信的力量。
在汲地广大的土地上,原本的国、野人过的什么日子,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日子?一个简单的销账和分地,却是让大部分人都为之受益,生活第一次有了盼头。
这一切却都是随着王越带来的。
这个时代的普通人蒙昧,但简简单单的利害却是分的再清楚不过。
王越以此收获了大多数汲地人对他的信,相信他和他麾下的政府以及建立的秩序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未来,而后在他引领下也确确实实是在向着更好前进,汲地之人每一分劳动的改变都是实际看得到的,于是希望与信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形成了良性循环,或许这样再继续下去,即便王越不去宣扬什么,在汲地普通人心中也是“太阳”。
当然,这一切仅是汲地多数普通人心中,也不尽是所有人都这样想。
商良父子经过了段路,在路过一个镇邑时,就看到了一个不这样想的人。
当商良看到他时,他正被上百人围观。
周围到处都是窃窃私语。
在他身旁,还有一位负责向国人传达相关法律精神者。
这个人叫方波,曾经是汲地服务于汲氏的一位文士,家族自祖父起就为汲氏效力。
身为方家的嫡子,他理所当然的受到家族教育,享受着家族带来的权力与荣耀。
如无意外他将如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为汲氏管理这座镇邑的事务,而这个职位也可一直世袭传下去。
可惜意外却在半年前降临了。
那简直是一场噩梦,王越率领淮上联军攻入了汲地。
由于淮上之军威和为求保家,方波和其家族与许多汲地其他文士家族一样选择了投诚。
迫于无奈的投诚,方波自是对王越谈不上任何忠诚,心底还隐隐期盼着汲邑大夫率军打回来将王越赶回去。
这门心思在高利贷账目被销、地被分给了那些泥腿子之后达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