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今天直隶天空艳阳高照,尽管还是朔九隆冬天寒地冻,但出了太阳总会使人心理上感觉暖和。
到巳时一刻时分,也是整个北京城正阳大街最为热闹的光景,街道上人群摩肩接踵,牛马骡驴随处可见,各色人群穿梭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更添几分生机勃勃。
鳞次栉比的房屋铺子前,随处可见贩卖的店家以及讨价还价的客人,朱厚炜和朱厚照乖乖跟在杨廷和身后,脸上洋溢着笑容,感受着活灵活现的明朝北京早市画卷。
文房四宝随处可见,铺子内卖的稍贵,摊边就稍微便宜点,不过也便宜不到哪儿去,明朝培养一名读书人不容易,最起码对穷苦人家来说,单单学习的笔墨纸砚就够穷苦人家费心费力。
好在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让书籍不再成为家传罕见之物,知识的壁垒不会再被权贵们私有,普通人也有机会鱼跃龙门。
无数头戴平定四方巾的读书人摇头晃脑的在文房四宝铺子前购置物品,空气中都多了几分之乎者也的酸气。
朱厚炜来到一处小摊前,购买了最为普通的砚台,售价二钱银,接近三百文左右。这个价格还算合理,但不得不说读书人的耗费是真的多。
朱厚炜又去询问旁边的纸张,这些纸张都是花红毛边纸,宫内经常看到,但当他听到价格那一刻,差点没惊叫出来。
每刀六两银!!!
一刀大概就是一百张,这种纸居然需要六两银子,价值堪比天价!
宫内用的纸张,在民间都够温饱家庭半年收入了,这太离谱了!
在宫内朱厚炜还不知道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这次出宫当真大开眼界。
就连一向大咧咧的大哥朱厚照,在了解物价后听到这花红毛边纸都忍不住倒吸凉气。
竹纸要便宜点,每刀也就需要五钱银子,七百多文,但一张一百多文的纸张还是忍不住让朱厚炜心有余悸。
难怪明朝每个家庭,供一名读书人科考会那么困难,现在朱厚炜切身感受到了。
笔墨纸砚买好后,杨廷和不由好奇的问朱厚炜道:“蔚……二公子,您买这些做什么?”
朱厚炜对杨廷和道:“杨学士,咱们今天吃饭买衣的物价你都记下来。”
杨廷和愈加奇怪,不解的看着朱厚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