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赵时默刺杀这件事,弘治皇帝对外臣的信任程度降低到冰点。
明面上是如此,但实际如何,外人没人知晓。
弘治皇帝不在朝会也有迹可循,一切看似都顺理成章。
弘治十二年整个九月期间,弘治皇帝没有上朝,取消经筵,一切大小事,弘治皇帝都没有再出面,一心藏在中宫不露面,除非是重要的人事调迁、兵备边防、户部钱财等大事,弘治皇帝才会召内阁六部的部院级别高官入暖阁相商。
外廷再也没有低级官吏能轻易见着弘治皇帝的真容,就连内阁六部能见皇帝的次数都越来越少。
国家大事全部交给了内阁和司礼监,虽然弘治皇帝没有露面,但司礼监就是他的代理人,一切朝政奏疏,弘治皇帝依旧会私下观览。
同时弘治皇帝又调整了三名太监进入司礼监,分别是他的近侍怀恩为司礼监掌印,御马监太监王宝为司礼监秉笔、内宫监太监陈宽为司礼监秉笔。
同时调梁敏为御马监掌印,不再任东厂提督,东厂提督交给内宫监太监王芳。
三名司礼监太监虽然能力一般,但都对弘治皇帝忠心,只是可惜,弘治皇帝一直找不到可用的人才来替他执掌司礼监。
怀恩虽然伺候他很久,但执政能力一般,不过好在怀恩能察言观色,知晓弘治皇帝的一些暗示和用意,这对弘治皇帝来说也足够了。
到弘治十二年十月,弘治皇帝便不再让杨廷和执教东宫,调杨廷和进入礼部,成为礼部左郎中。
同时他又宣布一项任命,以自己受到惊吓为由,不宜过度处理朝政,暂使皇太子朱厚照监国。
一道道任命调令全部发下去后,整个大明发生翻天地覆的改变,直到这一刻,弘治皇帝才图穷匕见。
李东阳和朱厚炜同时震惊于弘治皇帝的手段。
赵时默刺杀弘治皇帝不是为了对付洪钟,对付都察院右都御史只是他顺手的事。
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退于幕后,将朱厚照推向前台,让朱厚照直接代替他执政!
只有赵时默刺杀他,他才能表现出一副不信任文官的样子,才能不去上朝揽政,道理很简单,谁知道会不会还有人要刺杀他?
或许外面的人会认为弘治皇帝胆小甚微,可一个敢直接对内阁六部动刀的皇帝,会因为一场刺杀就再也不敢去上朝了吗?
显然不是,弘治皇帝这就是在给朱厚照铺路,直接推朱厚照上前台,将国家交给朱厚照,提前让朱厚照执政,他在幕后指导!
谁也不知道弘治皇帝是什么时候起了这么一层心思,但现实就是如此。
朱厚照年幼,今年不过十岁,还没玩够,陡然就被推向前台,不免让他有些紧张,苦苦哀求弘治皇帝,但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