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18日的《郑州晚报》二版角落,一则五十字的小报道像滴在宣纸上的墨汁,正在深桂香内部晕染成一场风暴:
"昨日多名消费者在二七广场某米粉店就餐后出现腹泻症状,卫生部门已介入调查。"
卓西度盯着传真过来的报纸,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实木办公桌。三年来养成的习惯让他本能地计算着损失概率——郑州有11家加盟店,按日均客流量计算,如果危机蔓延...
"查到了!"韦国强撞开办公室门,西装下摆还沾着雨水,"涉事的是加盟商刘建军,他私自改用本地批发市场的廉价豆芽和辣椒油!"他将检测报告拍在桌上,"大肠杆菌超标十七倍!"
卓西度抓起外套:"订最早去郑州的机票。"
"来不及了。"韦国强按住电话听筒,"河南电视台《消费者之窗》栏目已经做了专题报道,记者是..."他艰难地咽了下口水,"韦红。"
这个名字像针一样扎进卓西度的记忆。半年前在武汉,正是这位《人民日报》记者的报道让"桂香三系"一炮而红。而现在,她的话筒对准的却是捂着肚子呻吟的顾客。
"联系上刘建军了吗?"
"电话转到供销社了,说他三天前就回新郑老家了。"韦国强突然压低声音,"更麻烦的是,我们在他仓库发现了这个。"
照片上,印有"深桂香专用"字样的空袋子旁边,堆着成箱的杂牌原料。最刺眼的是一张发货单,右下角盖着"南宁陈氏商行"的印章——陈伟明父亲的公司。
卓西度的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抓起电话要拨号,又重重放下:"给陈伟明写信太慢了。小林,去邮局发加急电报!"
"等等。"韦国强从公文包抽出一封信,"今早刚到的,陈伟明好像预感到什么..."
信封比往常厚实,邮戳显示是四天前从柳州劳改农场寄出的。信纸上是陈伟明愈发工整的字迹:
「西度:
梦见你们加盟出问题,赶紧补充几点:
1.查原料别只看门店,要去菜市场打听最近谁在低价抛售"配套原料"
2.找最挑剔的老顾客当"神秘顾客",报销餐费另发补贴
3.准备"阳光行动",把所有检测报告贴门店玻璃上
做生意就像煮粉,火候乱了要立即掀锅盖。
伟明 1987.3.14」
卓西度把信递给韦国强:"立即启动'阳光供应链'计划。"
"现在最该做的是危机公关!"韦国强扯松领带,"马世杰联系了香港TVB记者,我们应该..."
两人争论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接线员慌张的声音传来:"卓董,河南电视台要求电话采访,说半小时后直播!"
演播室的灯光烤得卓西度额头冒汗。摄像机红灯亮起的瞬间,他看见对面坐着的正是韦红——她剪了利落的短发,白衬衫外套着件米色马甲,眼神比半年前更加锐利。
"卓董事长,您是否承认深桂香为追求扩张速度,降低了对加盟商的管控标准?"韦红开门见山。
"正相反。"卓西度将一叠文件推到镜头前,"这是我们去年制定的《加盟商管理手册》,第17页明确要求..."他突然停顿,发现韦红的目光落在文件某处。
特写镜头下,观众能看到文件角落印着"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的水印。韦红的指尖轻轻点在上面,挑眉看向卓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