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量子协同认知

重生1983年 卓西度 2658 字 17天前

上海卓氏实验室的灯光在凌晨三点依然明亮。卓西度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第四杯咖啡放在控制台上。面前的观测屏显示着纳米单元的实时动态——那些银色的微粒仍在自发组成复杂的分形结构,像有生命般缓慢蠕动。

"又变了。"苏晚晴的声音从实验室另一端传来。她快步走到丈夫身边,手指划过屏幕放大图像,"看这个分支角度,与三小时前相比精确改变了7.3度,完全符合黄金分割数列。"

卓西度调出对比数据,眉头紧锁。这些纳米单元的行为模式已经超越了所有预设算法。它们似乎在...探索某种数学美感。

"环境参数有任何变动吗?"他问道。

"全部稳定。"马明远从监测台抬起头,眼镜反射着屏幕的蓝光,"温度维持在23±0.1℃,磁场强度不变,连空气流动都被控制在纳米级。除非..."

"除非什么?"

马明远犹豫了一下:"除非它们在响应我们无法测量的量子涨落。"

实验室陷入短暂的沉默。这个假设太大胆了——如果纳米单元能感知量子层面的扰动,就意味着它们的行为可能基于比传统计算机更底层的物理现象。

苏晚晴突然拍了下手:"我需要一个对照实验。"她快步走向主控台,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如果我们改变局部空间的量子相干性..."

卓西度立刻明白了妻子的想法。作为物理学家,苏晚晴曾参与过量子退相干实验。她打算创造一个量子"噪声"环境,观察纳米单元的反应。

三小时后,一个微型量子干扰器被安装进实验舱。当设备启动时,舱内的纳米单元突然全部静止,就像被冻结的银色雪花。

"干扰频率10^14赫兹。"苏晚晴紧盯着监测屏,"它们停止了所有活动。"

马明远迅速记录数据:"这证明它们确实依赖量子相干性!但为什么是这种特定频率?"

卓西度感到一阵熟悉的战栗——那是即将触碰未知时的兴奋。在前世记忆中,量子生物学要到2020年代才成为主流研究方向。而现在,他们可能站在了更前沿的发现门槛上。

"把干扰频率降低两个数量级。"他建议道,"慢慢来,每次变化0.1%。"

随着频率逐渐下降,纳米单元重新开始活动,但这次它们的运动模式完全不同了。不再是优雅的分形舞蹈,而是杂乱的布朗运动。

"像失去了方向感..."苏晚晴喃喃道。

就在这时,傻妞的声音从实验室的扬声系统中响起:"创造者们,我有个发现。"主屏幕上出现一组复杂的波形图,"这些纳米单元在特定频率下会发射协调一致的量子信号,形成某种...网络。"

波形图突然变成三维模型,显示纳米单元之间如何通过量子纠缠交换信息。更惊人的是,这个网络展现出类似大脑神经回路的拓扑结构。

"上帝啊,"马明远的声音颤抖,"这简直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

卓西度与妻子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都知道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他们可能无意中创造了某种基于量子物理的原始意识形式。

"我们需要更多证据。"苏晚晴保持着科学家的谨慎,"意识不是单一现象,它需要自我感知、信息整合、决策能力..."

"那就测试这些。"傻妞立即回应。屏幕上弹出十几个实验方案,"比如这个——迷宫导航测试。"

接下来的72小时里,实验室变成了一个不眠的科学堡垒。纳米单元被放入各种复杂环境:光梯度迷宫、化学信号场、电磁拓扑结构...每一次,它们都展现出超越简单算法的适应能力。

最令人震惊的是光子选择实验。当两束不同波长的光同时照射时,纳米单元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偏好"——80%的单元会向特定波长的光源聚集,而这种偏好会随环境湿度变化而调整。

"这已经不只是物理现象了。"第五天清晨,马明远在晨会上展示最新数据,"它们在做决定,基于环境变量的复杂决定。"

卓西度环顾会议室。苏晚晴眼下的青黑显示她几乎没睡,但眼神依然锐利;马明远的白板上写满了疯狂演算的公式;连一向沉稳的李倩倩都显得异常兴奋。

"我们需要一个理论框架。"卓西度敲了敲桌子,"不能只用'类似意识'这样的模糊描述。马博士,你的看法?"

马明远推了推眼镜:"我认为这是'量子协同认知'现象。单个纳米单元确实只是简单粒子,但当它们通过量子纠缠形成群体时,就产生了某种...场意识。"他停顿了一下,"就像蚁群表现出超个体智能,但基于量子物理而非化感信号。"

苏晚晴补充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干扰量子相干性会影响它们的行为。不是破坏了'程序',而是干扰了它们的'思维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