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暗流再一次的开始流动

王强的《风骨》Demo发给江晓后,并没有立刻得到回复。这让王强心里有些七上八下。江晓的沉默,有时候比直接的批评更让人不安。他是不是觉得这首歌不够好?或者,那个“跨界”的融合度不够明显?

小胖倒是没心没肺:“安啦强哥,江老师是大忙人,估计还没来得及听呢。再说了,你这歌这么牛,他还能说啥?肯定夸你呗!”

话虽如此,王强还是忍不住一遍遍地刷新邮箱,查看信息。等待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尤其是在比赛日益临近的关头。其他选手都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各种关于他们“大招”的小道消息也开始在基地里流传。

“听说了吗?秦雅这次真的要唱摇滚京剧,请了个真正的京剧老师指导,据说舞台效果炸裂!”

“李瑞那边也不得了,皮影戏都搬上来了,好像还结合了街舞元素,创意十足!”

“还有那个谁,赵雪,她选的是古琴,要跟电子音乐结合,听起来就好玄乎……”

这些消息,或多或少地传到王强耳朵里,让他原本坚定的心,又泛起了一丝涟漪。他的“竹子”,跟这些比起来,似乎真的显得有些“素净”了。白师傅那些质朴的竹音,能在充斥着炫酷特效和激烈碰撞的舞台上,被观众听见吗?

就在王强患得患失的时候,他接到了江晓的电话。

“Demo听了。”江晓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依旧是那种平静的调子。

“江老师,您觉得……”王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想法不错,很大胆。”江晓顿了顿,“那些竹子的原声采样,用得很有想法,特别是那段笛子,有味道。”

王强松了口气,刚想说谢谢,江晓的话锋却是一转。

“但是,王强,你有没有想过,‘跨界融合’,不仅仅是把元素加进去那么简单?”江晓的声音严肃起来,“你需要思考的是,这种融合,能不能带来1+1大于2的效果?你的音乐,因为‘竹’的加入,是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真正的拓展?还是说,仅仅是贴上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标签?”

王强愣住了。他一直专注于如何把竹子的声音和精神融入歌曲,却没深入思考江晓提出的这个问题。

“你选择了一条相对安静的路,这没有问题。但安静不代表没有力量,素净不代表没有层次。”江晓继续说道,“白师傅的竹音很特别,但它们能不能和你本身的音乐气质,以及你想表达的‘风骨’,更紧密地结合?现在的版本,有些地方听起来,还是有点像‘贴’上去的,不够圆融。”

江晓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王强刚刚燃起的得意。他仔细回想自己的Demo,似乎确实存在江晓说的问题。有些竹音的运用,还停留在“点缀”的层面,没有真正成为歌曲骨血的一部分。那段模仿风雨的间奏,虽然用了不少采样,但和前后情绪的连接,似乎还不够自然。

“还有舞台呈现。”江晓提到了另一个关键点,“你打算怎么体现‘竹’?总不能真的搬一片竹林上台吧?那太笨拙了。也不能像小胖说的,穿一身绿。你需要找到一种更巧妙、更写意的方式,让视觉和听觉统一,共同服务于‘风骨’这个主题。”

王强沉默了。编曲上的融合,舞台上的呈现,这都是他接下来必须攻克的难题。江晓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只是点出了问题所在。他知道,江晓这是在逼着他自己去思考,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周末,基地会请几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过来,做一个小型的交流工坊,有研究民族音乐的,有搞舞台美术的,也有研究传统服饰的。你去听听,或许会有启发。”江晓最后说道,“记住,王强,真诚是你的起点,但不是终点。你需要用实力,让这份真诚站得更稳。”

挂了电话,王强坐在练习室里,看着电脑屏幕上《风骨》的音轨,陷入了沉思。江晓的话,点醒了他。他不能满足于仅仅找到“竹”这个元素,更要思考如何让它真正地“活”在自己的音乐里,活在舞台上。

小胖看他脸色不对,凑过来问:“咋了强哥?江老师批评你了?”

王强摇摇头:“不算批评,是提醒。”他把江晓的话转述了一遍。

小胖听完,也皱起了眉头:“融合……层次……写意……哎呀,搞艺术的就是麻烦!要我说,强哥你就抱着吉他上去唱,后面大屏幕放一片竹林PPT,简单直接!”

“你以为是公司年会啊?”王强没好气地说,但心里却也觉得棘手。舞台呈现,他确实还没仔细想过。

接下来的几天,王强一边继续打磨《风骨》的编曲,尝试让那些竹音采样更自然地融入旋律和节奏,一边开始查阅资料,思考舞台视觉的问题。他看了很多关于现代舞、装置艺术、灯光设计的案例,希望能找到一些灵感。

周末的艺术家交流工坊,王强和小胖都去了。来的艺术家确实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一位研究民族音乐的老教授,讲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其中就提到了竹制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们与自然、祭祀活动的紧密联系。这让王强对竹乐器的理解,又多了一个维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位年轻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分享了他如何运用光影、线条和极简的道具,在舞台上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他展示的一个案例,是用几束追光和地面投影,模拟出森林的纵深感和神秘感,让王强眼前一亮。也许,他并不需要真实的竹子,也能在舞台上造出一片“竹林”?

还有一位研究传统服饰的女士,谈到了“写意”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她说,有时候,一件衣服的剪裁、一种颜色的运用,甚至一个盘扣的细节,就能传递出比繁复装饰更深远的意境。她提到了古代文人

王强的《风骨》Demo发给江晓后,并没有立刻得到回复。这让王强心里有些七上八下。江晓的沉默,有时候比直接的批评更让人不安。他是不是觉得这首歌不够好?或者,那个“跨界”的融合度不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