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在决定大干一场之后,黎阳给许琰打了电话。
他们这个项目已经到了攻关的关键时候,许琰鼓励了黎阳,同时也说,如果缺钱的话,他可以发起捐款。
黎阳赶紧在电话里说,钱比想象中花的少,因为这次要送到美国的材料非常多,很多大企业也愿意派技术人员一同去,费用平摊下来后,没有那么吓人。
在为这件事忧心的时间里,黎阳想过了去往美国的种种困难,不论是钱财还有各种手续,直到他们把货物装到了邮轮上之后,他才发现,一切好像比想的要顺利。
谭帅帮着他下定决心将这件事情彻底查清楚之后,联合了其他人,在工程上不敢有丝毫马虎的国企牵头,这次美国之行,甚至加入了一些有声望的工程师。
从国内的港口到美国,货轮在海上航行的时间十分漫长,有一部分人跟着货轮出发,黎阳和剩下的人则要等到货轮抵达美国后,再坐飞机去。
因为飞机票的价格比在美国生活一个多月的费用要低多了。
参与这次检测的企业和工厂一共有十三家,除了谭帅和黎阳,全都是大中型的企业,他们当然不是随便听了谭帅的话,而是在国内实验室检测过,察觉确实跟材料数据不对,所以要进一步去核实。
送走装载了材料的货轮,俩人跟这些企业和工厂的人坐在一起简单的吃了个饭。黎阳还认识了两个母校毕业出去二十多年的师兄,他们已经在自己的企业成了中流砥柱,拍着黎阳的肩膀让他好好加油。
在离开之前,黎阳已经向学校申请换实习的工厂,杨烁对此十分不满,但是接到了袁应龙的电话,不得不放黎阳离开。
黎阳有点担心的看了半天,伸手垫在他的后脑勺,“这样晃还晕不晕?”
从穗城到海城的铁路是最繁忙的,毫无意外,俩人都没有座位,动作熟练的坐在两节车厢间的空地上。
陈泽默他们没在车间,而在试验田那边做实验,黎阳过去的时候,他浑身都是泥巴,手里的本子倒是挺干净的。
“不晕了。”谭帅睁开眼睛看他,“放心吧,黎医生。”
这份信非常大,是国际邮件,来自俄罗斯的帕维尔。
谭帅闭着眼睛靠在厢壁上,脑袋随着火车的晃荡时前时后,偶尔会装在结实的铁壁上。
然后他把信拿到外面的邮局,加急邮寄走。
黎阳一直挺到凌晨一点多,也坐不住了,身体一直倾斜,在睡着之前,他还记得把外衣脱下来,团成一个团,给谭帅当枕头。
所以,等到黎阳和谭帅下火车时,身上的衣服都是皱皱巴巴的。
“怎么样?”黎阳拿过来实验数据看了看,比第一批生产出来的插秧机好太多了。
终于回到了农机厂,黎阳想着随便吃口饭就去车间里找陈泽默,结果旁边办公室却给了他一份信件。
譬如有些人会钻到座位底下躺着,有的人骑在座位上,手抓着行李架子睡觉,车厢连接的地方也在困极的夜里变成了一张床,竖着躺着好多人。
因为黎阳对他受伤的脑袋太过于关心,谭帅对此给他起的绰号。
白天的时候,每节车厢不论是座位还是走路的地方都是人,到了晚上,就会看到一些奇景。
俩人直接去了农机一厂,正是上班的时间,在厂子里没有碰到工人,到了办公室,才开始洗漱。
在几天短暂的接触中,有一些企业负责人看好谭帅,还要挖他去自己单位,后来知道农机一厂已经私有化,笑着打趣道:“哎呀,没打听清楚就挖人,结果挖到厂长身上了……”
不用再往那边跑,黎阳和谭帅一起坐火车回海城。
涂林这个时候正在车间里,肯定没办法接电话,黎阳只是留个信。
信件是俄语的,黎阳看不懂,他把嘴里的包子咽下去,给涂林实习的工厂打电话。
相聚总是短暂的,尤其是这种因为偶然原因凑到一起的人们,吃完饭,大家因为各自的生产和工作,四散分离。
经过了标准时间的实验检测,这批插秧机在晚稻之前出厂,现在二车间的不少人已经不在工厂了,去往一些大小的农机销售店,卖插秧机的同时,也教农民们使用。
农机厂的工人们早都习惯了,农闲的时候在工厂,农忙的时候下乡。
中午回去,黎阳他们一起去吃食堂,海城的食物和陈泽默老家吃的完全不一样,不过看他吃的津津有味,并没有什么不习惯,黎阳稍稍放了心。
做为农机一厂第一个招进来的技术人员,陈泽默的宿舍就被安置到了办公楼,因为陈泽默来的时候啥也没带,行李什么的都是厂子里的后勤给置办的。
黎阳回来,谭帅就能去忙车队的事情,白天的时候在南山,晚上才回工厂的办公室坐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