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农机厂派到俄国学习的技术人员里面,有读大学的,有上职业教育的,最短两年,最长三四年,孙浩是最先毕业回国的,陈泽默因为论文原因要申请延期。
毕业延期不能怪陈泽默,一个原因是学校的数学学院的盖尔哈特副院长,那个在学生眼中古怪的小老头,在陈泽默连夺几次数学奖之后,主动找上门要他解决一些问题,陈默泽当时并不知道他的身份,开口说找他解题需要酬劳,然后在半年的时间从盖尔哈特教授的手里得到了一万多马克。
因为是老主顾了,而且对方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陈泽默主动跟他提起来可以打折,结果这个古板的日耳曼人郑重的跟陈泽默商量起转院的事情。
陈默泽喜欢数学不假,但并没有改换专业的打算,这个老头遭到拒绝也不气馁,照旧像从前一样找陈泽默解答问题,但这些难题都是正在研究的推导和理论,大量学习和计算都未必有结果,不管成功与否,都需要陈泽默在数学上花费巨大的精力。
明明知道很难,陈泽默还是一头扎了进去。
明明知道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进展,这个难缠的老头每星期都会跟陈泽默探讨进展……
陈泽默的老师是盖尔哈特教授的学生,看过陈泽默的论文,表示以他的能力还能更好,希望他在新的学期继续努力。
因为荷兰的一家企业对他们的新型光伏逆变器感兴趣,希望以三十五万马克获得专利转让,而国内农机厂也开始对光伏逆变器开始研究生产,陈泽默回国倒不是主要的。
一般来讲,不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一项技术从研究成果到产品成型所需投入是研究过程的数倍,光伏逆变器是黎阳和陈泽默还有徐国华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黎阳和徐国华还不能回去的情况下,陈泽默留在德国更好。
新的一年,远在B市的涂林教给黎阳用电子邮件,这样黎阳再翻译文献,不单方便快捷,也不用担心被请去问话。
将最后几个冰凉的饺子咽下去,谭帅看到工厂门口有个黑影,立刻跳下车,其他人也飞跑着跟了上去。
果然,这个号码一打通就找到了谭帅,熟悉的声音夹杂着呼呼的风,黎阳问他在干啥,谭帅说在吃饺子,黎阳就当他是在吃饭,告诉他去背风的地方,小心风大咬到舌头。
忙碌了几个月,正好是除夕的这一天,黎阳跟德国钢铁公司签订了合同,从慕尼黑到柏林已经是深夜,离他签证到期还有五天。
所以,陈泽默毕业延期了。
黎阳到德国一年半,他们鸟枪换炮,实验室从地下搬到了郊外,农机厂拨款,利用课外时间,他们花了几个月将新实验室布置好。
冷风将黎阳的鼻子吹的冰冷,看着道路两边牌子上写的五颜六色的字,恍然发觉原来今天是节日,街道旁边的房子里响起音乐声,璀璨的光从玻璃里面透出来,黎阳突然想起他大四毕业的那个晚上。
已经拿到毕业证书的黎阳推迟了机票。
厂里派来的新的一批大学生就快要到了,而跟黎阳同行而来的两个人也即将要回国,只有徐露露时不时的同他们小聚一番。
虽然远在七八千公里之外,但是海城的各种变化黎阳都听黄立安在电话中说了,南山那边的垃圾处理厂正在被整治,有风声说长寻坡两边的棚户区要改造,大毛他们快要回国……
报纸上的报道只是冰山的一角,黎阳在看的时候都不会想到,这次危机还牵扯到了他们。
八月份,新型的光伏逆变器产品化成功,黎阳几个人开庆功宴,酒足饭饱的时候,接到了郑铎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邵然,他在值班,邵然给了黎阳另外一个电话号,能够联系上谭帅的。
将手伸出,在空气中做出一个搂抱的姿势,伴随着音乐,黎阳在风中跳了一段探戈。
谭帅确实是在吃饺子,还是在车上,车停在郊外一个黑漆漆的地方,不远处是一家工厂,这家工厂曾经是市级的示范单位,现在已经停工了。
每次都能听到关于海城的大新闻,而黎阳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好像一成不变。
周围突然响起掌声,黎阳脸一热匆匆离开。
在那场屡屡出现在新闻上的金融风暴中,郑铎获取了一份不小财富,但他在电话中并没有多高兴,自觉在这一场动荡里充当了“鬣狗”的角色,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
今天过年,黎阳本来想给家里打电话的,忙完了才发觉时间太晚了,他转而打给农机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