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光摄技术依赖于高度聚焦光束,当受控微粒被光镊捕获时,焦点即光束中心产生的光强会对微粒造成热损伤。并且,光强与被捕获颗粒的体积成正比。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如果用光摄技术捕获癌细胞,就可能会灼伤光路上的其他健康细胞;如果应用于火场救人,那受困人员在被光摄转移到安全地带之前,早就因激光的超高温度而直接气化了;如果应用在雷场,更是可能直接引爆潜伏在地下的地雷。
所以,季知行、邓迫、叶诗、梁梓四人的任务就是研发低温光镊技术。
“靠!又失败了。”邓迫摘下手套狠狠地一扔,脸皱成一团,倒在椅子上作葛优瘫。
叶诗和梁梓也是难掩失望。
季知行才刚加入这个课题组,不像他们那样经受过n次失败,所以不至于那么沮丧。他把刚才观测到的量子涡流和微粒群的复合结构数据记录在matlab软件上,通过处理图像。
实验所得的原始数据往往只有亲自经手实验的人才能看得懂,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分析,可能时间长了也看不懂了。虽然刚才那组实验是失败的,但仍然要记录下来,因为原始数据对于阶段性的回顾分析与归纳总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那也可能是重大发现的开始。
邓迫见季知行忙个不停也不好意思继续瘫着,接手了图像分析任务。叶诗也着手处理材料,梁梓则清理仪器。
“简直崩溃!”邓迫一边制图一边说道,“能不能干脆引入冷却技术来实现环境低温啊!华科院去年不是才研制出-271c的超流体氦吗?”
叶诗吐槽道:“冻死可能是比烧死强一点。”
季知行也觉得不可行,引入低温环境必须与光摄热效应持平,但光摄热效应又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这个方法局限性太大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光束本身下手。
不过,他从邓迫的话受到了启发:“激光冷却怎么样?”
“激光冷却?”叶诗一时有点纳闷,“那不是用来测量各种原子参数的吗?”
邓迫却眼睛一亮:“好像可行啊!测量原理不就是用激光干涉原子运动使之减速冷却吗?”
“对!”季知行转念就有了想法,“测量原子参数用的是一对激光束,我们可以试试用三维激光束,看看能不能形成磁光阱。”
“我也觉得可行!”梁梓兴奋地补充道,“还可以试试其他激光冷却的方法,比如cpt冷却、拉曼冷却。”
找到新的思路,四个人都很振奋,但实验不可能说做就做,还得考虑各种条件、变量、材料先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不过现在下班时间已到,四人就着手收拾实验室,打算明日再战。
高霄教授一直要求他的学生们准时上班更要准时下班,回去好好休息,脑子冷却了第二日才好继续烧,什么996、007,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这点跟我们阎教授一样。”一起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季知行随口说道。
邓迫赶紧端起汤碗给自己灌了一口,叫嘴里的饭和着汤冲下肚,腾出舌头说道:“你知道为什么吗?”
“呃……因为休息时间不足,做实验容易走神,就容易出实验事故。”季知行说道,不过看邓迫一脸八卦就知道可能别有内情。
邓迫眯眼一笑:“我跟你说,这都是经验教训啊!”
这事儿导师跟他们讲过好多次了,每次发现有人为了做实验熬通宵,他都要把这段往事拖出来再讲一遍。
“是老师当年做学生时候的事,那时候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肯定不像现在这么完备,好像他们导师也比较不负责任,反正就挺乱的。当时他们实验室造了一台反应器,你知道压力多少吗?80mpa!”
“那么夸张!”季知行差点被汤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