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贺讲这些良田全部包产到户,给原本无地的骊山附近的百姓分了土地。
还有一些在县城服徭役的刑徒,黄贺也免了他们的刑期,改为平民,回家种田。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骊山县下辖的百姓,没有不对黄贺竖大拇指的,他们还建了生祠,供奉起黄贺的神像,祈求他长命百岁,保佑骊山风调雨顺。
骊山的百姓高兴了,同样有人不开心。
黄贺虽然没有大肆扩张,但是他的发展,还是侵占了骊山及周围地区的富商、地主等人的利益。
骊邑本属京畿首善之地。
咸阳的许多贵族封地都设在骊邑,他们对黄贺的态度是又敬又怕又恨。
黄贺带来了可口的大米、白面,方便乘坐、睡觉的家具,还有那神奇的白纸,这些物品已经成了贵族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但是他们的土地被黄贺侵占,也没个说法,这就让他们很愤怒。
现在大秦帝国有了新的帝王——秦二世将闾。
这些贵族就串联起来,联名上书,要求将闾发兵,铲除黄贺,瓜分财富和技术。
他们用屁股都能想象,光是造纸术所能带来的财富,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人不眼红。
现在东面的泗水郡、淮阳郡、东海郡、琅琊郡都在闹起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西逃,骊山就成了他们的最好选择。
黄贺现在最大的需求就是人口。
粮食、土地他都不缺,所以对于流民的需求自然就大了起来。
毕竟这已经不是他刚穿越的时候,几十号人,几口大锅饭就能搞定。
目前骊山的人口突破了五十五万大关,距离六十万的目标也是指日可待。
陈楚生将新来的流民,安置在骊山县的西侧,靠近芷阳。
将闾登台,急需一场大胜来稳固声望。
作为秦国国君,执掌秦国权柄的集大成者,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讲驻守北地的三十万大军调回,驻扎在高陵。
傻子都能看得出来,秦国这是要那黄贺开刀了。
毕竟黄贺这股力量,就像是一把尖刀,扎进了秦国腹地,时刻威胁着秦国的咽喉——咸阳。
李斯也曾上书,此时不宜大动干戈,实在不行,咱们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迁都。
将闾当即就给拒绝了。
原因很简单,他舍不得阿房宫、舍不得咸阳城、舍不得现有的荣华富贵。
将闾虽然不懂政治、不懂军事,但是他懂得享受、懂得玩耍。
“迁都是不可能迁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迁都。”
将闾在秦王宫里撒泼打滚,死活不肯迁都。
黄贺这次回来,也不是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