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小爷。」
等到方拱乾出去之后,林敬才神情凝重地走到了铜镜前,望着镜子中日益成熟的自己,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崇祯十六年,林敬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或许还不够,可是至少让他距离死亡变得十分遥远,也让许多悲剧得到挽回
而接下来,林敬要利用自己创造出来的优势,开始掀起一场真正的变革,当然这一次变革的核心不在京师,而是在山东。
崇祯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林敬在京畿内召集了自己的所有心腹大臣,堵胤锡、朱大典、吴伟业、林增志、姚明恭、胡守恒、杨士聪、朱国诏、沈廷扬、杨廷麟等人都已经全部到齐,众人前往石景山召开了一场长达五天的会议。
在后世的历史上面,这一次的会议被称为六月石景山会议,被誉为大明中兴道路中的关键一步,其中会议最重要的便是确定了太子集团接下来的战略规划,即经营山东、开拓江南、辐射全国。
在会议当中,堵胤锡代表太子殿下提出了一本厚厚的改革计划,其中主要涉及到财赋、吏治、民政、工商、军事、科技等六大领域,形成了一份全面的改革措施。
在吏治方面,林敬首次提出一个堪称宏伟的规划,那就是彻底改变皇权不下乡的局面,在山东推行一种全新的官员体系计划,将地方乡镇也纳入到体系当中来。
为了进一步巩固基层的权力,林敬决定特别安排大批的退伍明军成为地方粮长,由他们直接成为这一庞大官僚体系的基石,从而改变目前根基不稳的局面。
所谓的粮长,其实就是指大明朝的一种半基层官员,通常由地方大户充当,负责基层征收和解运田粮。可是千万不要
小看这一小小的职务,可是它却决定着大明王朝的兴衰。
要知道,在一条鞭法之前,明朝的田赋征收主要以米麦实物为主,而在这一征收过程中,官员自然会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因此也使得纳粮人家必须要亲自前往州县所在交纳税粮,从而保证数量上不会缺少。
可问题是,很多地方路途太过于漫长,交通也不便利,会导致路上的耗费就超过了正税,使得百姓们不堪重负,因此便有一些粮户往往将粮食交给「揽纳户」,由他们来代缴田赋,当然能做揽纳户的,基本上都是地方上的无赖亦或者是女干猾之徒,他们揽到税户的税粮后,不但要收取很重的手续费,甚至还直接贪墨税户的税粮,造成许多地方依然出现田赋短缺。
因此,在得知了这件事之后,朱元璋便颁布了《蠲两浙秋粮诏》,创新地下诏建立了「粮长」制度,由户部计算州县田赋,以纳粮一万石为一区,选其中田土多者的地主来当粮长,负责整个地区的田赋督收和缴纳。
简单来说,老朱在基层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包税制,将一个地区的税粮包给了粮长们,并且相应地给他们赋予了一定的权力,代价就是粮长每年都必须要交出足够的税粮。
对于老朱而言,这一制度有两大好处,首先就是避免贪官污吏危害百姓,毕竟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受够了元朝官吏的欺压,他处于爱护百姓的目的,决定让百姓自己给自己收税,正所谓「「以良民治良民,必无侵渔之患」
其次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减少官员的数量,从而给国家节省开支。
粮长不能只有一个人干活,因此在每个地区有正副粮长各一人,下设知数也就是会计一人,还有斗级也就是负责管斗斛称量的二十个人,再加上运粮的民夫千人,除此之外,粮长还负责拟订科则、编制图册、申报灾歉、检举逃税、催办粮差等事物,相当于取代了原来的基层官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