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景顺帝的老师,可不止张松越一个。
别忘了还有一个心系改革的陈勤之。
一心求稳之人对于改革的排斥,才是他们忧心的最大原因。
当然,改革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毕竟步子太大,还容易扯到蛋。
不过冯一博对此还是持乐观态度。
他很希望看到一个雄心勃发,励精图治的皇帝。
治理国家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维持稳定的前提,是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现在的大魏积弊甚重,已经腐朽难返。
若是这时还一味的求稳。
虽无倾覆之危,却有衰败之相。
所以,冯一博才认为,只要有所改变,哪怕失败了,也总比原地踏步好得多。
当然,现在说这些都还为时尚早。
还是要看景顺帝之后的情况而定。
在此之前,还是要先办好太上皇……
不,是大魏太宗孝文先皇帝的葬礼。
总之,想看出景顺帝的真实态度,还得等葬礼结束才见分晓。
葬礼的第二天,百官依旧统一穿戴素服,戴着乌纱和黑角带,在大明宫中吊丧。
冯一博自然也在其中。
“一博,你家的斋饭是真不错,不会是弟妹亲手为你做的吧?”
此时他就和刘正、杨明新两个聚在一处,讨论起昨晚的斋饭。
“是孟姨做的,要是合你们的口味,你们就让家里别做了,到我这边来一起吃饭,也热闹些。”
因为各部官员都昨天都没回家,就在官署里面进行斋宿。
左右也不能回家,刘正和杨明新就窜到隔壁礼部找冯一博探讨新学说。
冯府送来的斋饭足够,他们也盛情难却,就和李守中、冯一博一起用饭。
今天早上一起来,他们又赶到大明宫的偏殿哭上一阵。
结束之后,三人就在一根柱子后面说起了闲话。
“还是不用麻烦了!”
“那就劳烦孟姨了!”
两人几乎异口同声,也代表了两人的性格。
刘正谦谦君子,凡事都先为别人着想。
即使孟姨只是冯府下人,他也有些不好意思。
杨明新倒是不见外,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都一起吧,晚上还能继续秉烛畅谈!昨天……”
冯一博笑着摆了摆手,可说着说着就听了下来。
只见他眼神微微一凝,看向正殿的出口那边。
刘正和杨明新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
原来是忠顺亲王,身边前呼后拥跟着七、八人。
看样子和他们一样,也是在找说话的地方。
两人都是文官,倒是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
可冯一博却是文武通吃,认识的人面极广。
跟在忠顺亲王身边的几人中,新贵只有两个。
其他都是开国一脉的人。
最让他吃惊的,就是北静郡王竟在其中。
虽然同为大魏勋贵,两边暗地里水火不容。
但平日遇见有说有笑倒也正常。
可像今日这样,却又有些不同寻常了。
因为两边聚在一起,显然并非是遇见寒暄。
看他们四处打量的模样就知道,这是在找人少之处,想要说话。
难道,开国一脉要投靠忠顺亲王?
一个荒唐的念头冒了出来,冯一博又立刻否定了这样的可能。
其他人也就算了,北静郡王这样的开国一脉核心成员,忠顺亲王如何敢收?
太上皇驾崩,开国一脉没了主心骨。
说不得景顺帝就要对他们下手了。
忠顺亲王即使有些小九九,又如何敢明着和景顺帝作对?
可若不是投靠之事,那两边在一起又会是商量什么事呢?
三人又聊了几句有的没的,见冯一博有些心不在焉,刘正和杨明新就各自离开了。
分开之后,冯一博又沉思良久。
难道开国一脉想和新晋勋贵合作,一起发动对外战争?
对!
这个可能性倒是不小。
若是他们合作发动战争,冯一博倒也乐见其成。
大魏对外扩张,正是他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