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洪武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军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朱元璋念及明升率部归降,便即降旨册封其为归义侯。
朱元璋手指明升对李成元微笑言道:“朕决意让明升一家迁居朝鲜,望尔等善待之。”
李成元不明这个大明朝册封的归义侯是何来历,虽是一头雾水下还是郑重承诺下来。
原来洪武皇帝朱元璋虽则深明归顺后的明升已然毫无野心,但念及其毕竟曾身为夏国皇帝,目下大明朝蜀中官员不乏明玉珍当年旧部,索性釜底抽薪,将明升一家遣至朝鲜,远离蜀中,也算得煞费苦心。
奉天殿中自朱元璋到朱权以下的文武百官,以及朝鲜使者李成元的所有在场者,没有人能够想到今日朱元璋对朝鲜的许诺会给后世产生多大的影响。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枭雄丰臣秀吉手下十几万大军入侵朝鲜,朝鲜国王李成桂的子孙李蚣值此兵败如山倒的朝鲜存亡之际,派遣使者前往北京,以藩属国的身份请求明朝出兵帮助收复失地,明万历皇帝面对财政困难的内忧外困下,依然派遣李如松统帅大明远征军赴朝鲜半岛,打得日军伤亡惨重,丢盔弃甲,仓皇逃回日本。明朝大军此次远征避免了朝鲜被日本灭亡,对亚洲的历史可谓影响深远。而明升及其家人子孙因洪武皇帝一句善待之言得以世代居住朝鲜半岛。时至今日,其子孙后代两万余生活在朝鲜,四万余生活在韩国。
只因马哈木乃是游牧部族首领,非是李成元这等通晓汉话的使臣可比,礼部官员又即口述瓦剌首领马哈木使者前来大明,意欲臣服于大明朝廷,求取可汗封号之事。而充当翻译的却是礼部下属鸿胪寺的官员,朱权的老熟人乃刺无。原来此时在普天之下读书人眼中,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以外的书籍纵然有些道理也还登不得大雅之堂,更不用说番邦言语文字了,更是无人问津。吏部侍郎无奈之下也只得禀明朱元璋后让乃刺无上朝充当翻译。
左侧文官队列中人影晃动,走出一人来。正是兵部侍郎齐泰,只听他沉声说道:“启奏陛下,可汗称谓非是我大明所有。马哈木亲身来到应天,足见其心甚诚,微臣觉得还是由陛下降旨施恩,加封亲王为宜。”
户科给事中卓敬等数人心中赞同齐泰所见,忙即附议。
朱权念及昔日荆鲲对此事的看法极为有理,正待出声赞同。却见对面文官队列中一个身穿御史的中年迫不及待的出声反对,紧跟着便是两个御史,一个言官不甘落后,纷纷走出队列来声情并茂的开始控诉,今日的瓦剌不过是昔日森林蒙古的一个部族,一百余年之前他们的祖先曾经跟随忽必烈蒙古大军南下入侵南宋,对宋朝老百姓更是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
除开六部尚书侍郎等较为年长沉稳的官员外,其余一众文官对于册封马哈木之事都是将头摇得好似拨ng鼓一般,忿忿不平的激烈反对。在他们眼中,这个满脸皱纹的老鞑子自然远远不如朝鲜那个做一派文士打扮,谈吐甚是得体的李成元顺眼。臣服就臣服,藩属就藩属,还封什么可汗,封什么王?当真是岂有此理,视同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