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页

在曼纳海姆防御战期间,芬兰军队的人数虽然因为得到增援而一度增加到近13万人,但是持续的消耗和撤退途中的失散使得曼纳海姆将军此时手中的兵力仅有11万人不到,而且其中还有许多伤兵是准备通过海路撤退到后方的,而且重机枪、各式火炮大部分上都丢在了曼纳海姆,因此火力较此前减弱了不少,在兵员素质相近的情况下,使用毛瑟步枪加火鸟轻机枪的芬兰军队与使用莫辛-纳甘步枪和俄制轻重机枪的俄国军队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在俄军的第一波冲击中,防守方仅仅是依靠地形上的优势暂时击退了对方,而数十架德军战机也在视线极差的条件下勉强飞临战场上空并对进攻中的俄军进行了投弹和扫射,效果仍旧不太好。

凌晨4点,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刻,3个精锐的俄国近卫师投入战场,这些曾在波兰战场取得德俄军队交锋中唯一一场胜利的俄国王牌部队很快发动了极为强悍的死亡冲锋,只要芬兰人的子弹不击中自己,这些无畏的俄国战士便会勇往直前,这种气势往往能够带动那些与他们一同冲锋的普通俄国部队,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近卫师一场战斗下来的伤亡有时并不比其他部队多。

在城中候命的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们只能凭借火光和偶尔的照明弹来观望着城外的战局,这些德国士兵的装备与普通德国陆军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火力的密度却大大加强了——海军陆战队一个10人组步兵班里有一挺g17轻机枪、三支24冲锋枪、两支gg半自动步枪和三支毛瑟步枪,班长、机枪手配有吉吉1917式手枪,三名毛瑟步枪手通常有一人携带狙击用标准镜,而这名士兵至少是接受过3个月专门狙击训练的。

第二十章 死神曲

自从1916年第一支16型9毫米冲锋枪装备德国军队以来,这种介于步枪与机枪之间的高射速武器就受到广大德军官兵的喜爱,而1924年定型、次年开始大批量装备部队的24型冲锋枪改进了16在实战中易卡壳、射速较低等缺点,除了内部结构优化之外,它还采用了简易的双保险结构,增加折叠式枪托以增加射击舒适性,握把和前护木改为塑料件以减轻重量。24仍旧使用9毫米手枪弹,但射击稳定性和准确率得到很大提高,有效射为200米。

在德国陆军的步兵班中,冲锋枪通常都是由班长亲自携带和使用,这自然让班里的一等兵和二等兵们羡慕不已。不过在德国海军陆战队中,由于每个步兵班配属有2到3支冲锋枪,那也就意味着会有一到两个幸运的小兵能够和士官一样成为光荣的冲锋者。

隶属于德意志帝国海军陆战第5师的一等兵索伦·皮尔松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家伙,他今年23岁,加入海军陆战队已经有4个年头了,1924年德美大战爆发的时候他还在本土受训,好不容易盼到新兵训练结束了,却从美洲传来了德美停战的消息。幸好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在接下来征伐加拿大的过程中进行几次中等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以攻取加拿大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战略要地,索伦·皮尔松也有了参加真正战斗的机会,加拿大的温哥华岛和夏洛特皇后群岛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1928年6月18日的夜晚,皮尔松跟随他的连队来到了芬兰的维堡,手里依旧是那支陪伴他3年多的24冲锋枪,听着隆隆的炮声,远眺着城外激烈的战斗场面,他不禁轻轻抚摸着24那光滑冰凉的身躯,枪身下部那铁制的长直弹匣里满满当当的装着32发子弹,在这个没有波波萨的世界里,这样弹容量显得相当充足,而皮尔松腰部两侧各三个皮质长条形弹包里还有6个备用弹匣,这些就是他平时随身携带的标准弹药。

这一次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出发之前皮尔松和他的伙伴们被要求尽可能多的携带额外弹药,于是皮尔松又将4盒纸质包装的子弹塞进自己的背囊里,那一共是200发子弹,再加上放在后腰部弹带里面的3枚24手榴弹,皮尔松这身装备光子弹和手榴弹就是十几公斤,加上冲锋枪本身、水壶、干粮等等,这一身少说也有20公斤,还好海军陆战队员个个都是健壮的家伙,而且在维堡下船之后他们并不需要走太远的路。

城外,俄军凶猛的进攻仍在继续,维堡港湾里停泊的那几艘战舰也一直在向俄军开火,场面十分热闹,而德国轻巡洋舰那三联装152毫米舰炮发射时的独特响声格外清晰,这让皮尔松心里多少有些安慰,至少自己国家的战舰仍在不远处。

“3连集合!3连集合!”

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皮尔松条件反射般从刚刚坐着的那块石头上蹦了起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在街道上响起,伴随着有些杂乱的皮靴声,穿着黄绿迷彩服的士兵们迅速向自己连队的集合点聚拢。

皮尔松所在的3连选择在一家小商店前面集合,商店的木门紧紧关着,也不知主人是躲避战祸去了还是藏在里面瑟瑟发抖。皮尔松也没心情去想这么多,他将24的背带挎在右肩,将海军陆战队用的20式短沿钢盔的扣带扣紧,一边走到自己往常的位置上。

“各班清点人数!”胡子总是刮得非常干净的中尉连长一丝不苟的喊到。

尽管一眼便能看清自己班里的10个壮汉都到齐了,可班长却也不依不挠的喊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