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防守作战的刘虞这一方,出场的将领全部是年纪不超过三十岁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仅有二十三岁,无一人被俘或者被杀,仅有孙礼在守城时受了轻伤。
进攻方袁绍战前兵力五万,战后仅剩两万一千,其中大将文丑被俘,将领蒋奇战死,郭援受伤,袁绍损失精锐部队一万五千,战马上千匹。其中,麴义麾下先登死士与张郃麾下大戟士发生激战,死伤超过五成。
防守方韩馥战前兵力两万,与袁绍死战过后仅剩八千,其中死伤七千余人,被俘四千多人。韩馥手下耿武在千秋亭被杀,从事李厉在协助张郃回援高邑时被流矢射中身死。值得一提的是,韩馥手下大将张郃统兵一万,战后还有六千,算是替韩馥保存了一支越战越勇的精锐。
助战方鲜于辅统兵六千南下,先与文丑部在元氏城南三十里处发生激战,损失兵马近两千之数,毙敌三千多人,活捉五千多俘虏,接着在济水突袭蒋奇部五千人,以微小代价活捉蒋奇的五千步兵。
战后,“文宣队长”徐邈立即派出宣传骨干深入袁绍的一万降兵之中进行俘虏转化工作,初步圈定了五千积极分子。鲜于辅于是将剩余的五千多态度不明的俘虏交给韩馥,让他用这些俘虏去换被袁绍捉回邺城的己方被俘士兵。
如果算上徐邈在真定招募的三千好兵和五千即将转化过来的袁绍降兵,那么鲜于辅现在的队伍是一万两千人,比他南下冀州时多出了整整一倍!
助战的黑山张燕损失部众近两万人,却夺了袁绍的粮草库和兵器库,看似实力受损,实则精简了部队,壮大了实力。
人们惊奇地发现,从开战之后就一直躲在蓟城内的刘虞父子才是不折不扣的赢家。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不仅保住了原来的地盘,而且替盟友韩馥守住了地盘,更加过分的是战后居然还多出来一万部队!
刘虞父子的胜利,极具冲击力,使得许多原本不看好他们的士家大族开始重新考虑对待刘虞父子的态度,也使得想要依附和投效刘虞父子的人们坚定了态度。
试想一下,在自身受到重重围攻的情况下,还能毅然伸出手来援救盟友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抛弃下属和朋友呢?
当公孙瓒从幽州回撤的时候,正是袁绍和韩馥激战正酣之时,而当他率军回到南皮时,袁绍也率军返回了邺城。
这个不难理解。袁绍虽然是在公孙瓒返回幽州之后才出兵攻打韩馥,但邺城距离高邑三百里,而南皮距离蓟城却有五百多里,所以双方出兵的时间有先后,而退兵的时间却差不多,都是在六月中旬结束了战事。
返回南皮的公孙瓒获悉袁绍损兵折将铩羽而归的消息之后,忽然没来由地大笑了起来。人啊,就是这样,看到别人好过,自己会非常生气,可是看到别人比自己还倒霉时,却又会幸灾乐祸的开心。
实际上,用远在蓟城的刘大公子的话来说,这两场战争,都是他妈的狗屁!除了死伤成千上万的士兵,浪费许多粮草物资,造成十几万百姓流离失所之外,没有任何正面的价值!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汉人杀汉人还他妈的上瘾了,有种去北边将祸害汉人的外族全都平掉啊!
两场激战过后,幽州、冀州的局面回到当初四方会盟的态势,各方或是为了下一次的进攻暗暗准备,或是为了下一次的防守进行布局,总之,这事远远没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