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年间,各地黄巾流民起义,以至天下大乱,躲在不其山中著书授徒的郑玄因为粮食断绝,终于无法维持下去,只好与学生们痛哭一场,然后就此分手,各自逃亡。也就是在这个期间,郑玄的学生国渊随管宁和邴原避祸辽东,崔琰则回归家乡,后来又被曹操征辟,另外诸如赵商、公孙方、王基和郗虑等人,也散落到各地,失去了音讯。
初平二年,也就是刘和回归幽州的那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在老家高密也无法待下去,便带着家人逃到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军,境内比较安定,当他听说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了十分有名的《孝经》。
郑玄在徐州客居数年,当时孔融为北海相,对郑玄特别尊崇,原因很简单,因为郑玄的远祖名叫郑国,是孔子有名的弟子,而郑玄本人则是继承和宣扬孔子儒家学说的学术领头人,这等于是在替孔融的老祖宗背书。
孔融一面为郑玄修葺位于高密县的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就在去岁,郑玄终于从徐州返回了老家高密。郑玄回到高密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要称呼郑玄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与原来的历史相比,郑玄提前两年也就是在六十八岁这年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回到老家之后,郑玄老当益壮,仍然终日精研经典,博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似乎在学问一途上有着使不完的劲头,用不尽的热情。
陈逸说服孔融之后,便前往高密县拜见郑玄。一向不喜见外客的郑玄,听说陈蕃的儿子来了,居然放下手头书卷,走出房门将陈逸迎进了自己的院子。
陈逸拿出太傅刘虞、大学士蔡邕和冀州牧卢植三人的书信,面呈郑玄。
郑玄看完书信之后,犹豫片刻,对陈逸说:“恒之当知老夫无意出仕,只愿在残烛之年再著一些疏文。刘伯安大人、蔡大学士和卢子干联名写信邀我前去蓟城,这份看重实在令人恐慌!老夫只怕去了蓟城,又要出任一些虚衔冗职,扰乱了心绪。”
陈逸摇头笑曰:“康成公多虑了!小子这次临行之前,曾被大公子单独约谈,他特别提到康成公北上蓟城之后,只需在幽燕书院和新建成的燕京大学不定时的授课,其余一切琐屑之事皆不用操心。公子已在蓟城为您修筑了一座安静幽雅的庭院,又在军都山中为您起了一座书院,若是康成公北上蓟城,从此再也不必担心流民之乱和兵戈战祸,不仅可以潜心研经著述,还有众多名士好友陪伴,更能安享天伦晚年……”
郑玄被陈逸描述的这番前景深深的打动了,到了他这个年纪,最想要的便是安静平稳的生活,家人能够不受战乱的威胁,自己可以按照喜好授徒著述,至于其他的浮名虚利,则根本入不了他的眼。以郑玄浮沉数十年的人生阅历来看,幽州如今确实是一块理想的栖息之地。
郑玄问陈逸:“老夫若是前往蓟城,桑梓之地可否得到太傅大人的庇护?”郑玄问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若是自己带着家人离开了,因为他的归来而重返高密的乡人们是否可以得到保护,毕竟这些老家人是因为听说郑玄从徐州返回了高密,他们才从各地返回家乡的。
陈逸回答:“高密如今为孔文举大人辖下,翌日若是有人敢兵进北海,手握十数万雄兵的大公子绝不答应!”
郑玄于是心安,同意随陈逸一起前往蓟城。
陈逸出面向孔融要来几十辆大车,将郑玄毕生所著经文和他收藏的各种书籍全都装上车,又将郑玄的家人也安置在几辆平稳的马车之中,这才带着三百人的卫队护送郑玄出了高密,一路缓缓向西而行。
从高密前往蓟城的道路上,需要穿过北海国、乐安国、平原郡、渤海郡、河间国和广阳郡,路途大约有一千两百多里,按照马车行进的速度,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也就是在十二月上旬,郑玄才能进入蓟城。
北上的队伍一开始行进在北海境内时,因为是在孔融的地盘上,所以沿路还算通畅,并无剪径蟊贼和各路宵小出现。等到出了北海国进入乐安国之后,陈逸明显感觉路上时常有一些鬼头鬼脑的家伙出没于山林河道附近,但因为慑于陈逸这队人马的军容严整,始终不曾动手。
等到队伍靠近济水准备从乐安县渡河时,陈逸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