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页

“吾儿对于解决各种危机总有意想不到的妙策,不知这次有什么建议可供汝父参详?”

刘和对于如何抗旱早有思考,不急不缓地回答:“孩儿以为对抗如此严峻的灾祸,务必要做到四点:第一,人心不可散;第二,秩序不得乱;第三,赈济不能断;第四,各业不要闲。”

刘虞点头,鼓励儿子说:“嗯,抓住了重点和关键,详细说一说。”

刘和于是侃侃而谈:“想要做到人心不散,各级官府不能欺上瞒下,更不得隐情不报,务必要在灾害发生之前便反复告诫百姓,使得所有人都生出警惕畏惧之心,对灾害有足够充分的认识。除了提醒告诫百姓,各级官府还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比如请百姓参观赈灾粮仓内储存的粮食,让茶楼酒肆中的话本艺人和跑堂子的小二们多讲抗灾的注意事项,使得百姓坚信官府有能力组织大家渡过难关。”

“想要做到秩序不乱,必须依靠军队和各级官吏衙役,采取超常的管控措施,对外坚决打击敢于趁机来犯之敌,对内坚决打击各种囤积居奇、哄抢、造谣、哗变、煽动等恶性事件。形势紧急时,可以让军队直接参与到各郡县的弹压之中去,总之就是要确保上下通畅,秩序井然。”

“想要做到赈济不断,就得靠我们之前的各种积累,空口白牙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旱灾持续数年,许多地方就会出现绝收的情况,如果没有官府组织的赈济,这些地方的百姓要么逃往别处,要么活活饿死。我让人对各县以上的赈灾粮仓储备的粮食进行了详细统计,这几年冀州和幽州积攒的陈年余粮完全可以应付这次大灾。只要我们的赈济不断,百姓就能安心守在家园上,等挺过了最困难的这段时期,今后他们就会更加支持我们推出的各种新政。”

“想要做到各业不闲,就得给大量因为田地无法耕种而暂时闲置下来的劳力找到新的就业机会。这次大旱虽然对于幽州和冀州的农业发展影响很大,但却正好可以给刚刚起步的手工行业提供丰富的劳力,只要我们组织得当,暂时失去了田地的百姓不仅不会闲下来,相反还会忙得不亦乐乎,创造出比种田更多的财富。”

刘虞面带微笑听完了儿子的分析,然后很不厚道地说了一句:“吾儿说的条条是道,句句在理,看来这赈灾抗旱的重担非你莫属了!”

“父亲,孩儿只管军事,民政之事不宜干涉太多……”刘和急忙推脱。

“刚才不是你说的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措施么?如今十几万大军尽在你手,人人都怕你如虎,由你出面负责赈灾抗旱,正是最佳人选。你倒是给我说说,除了你之外,还有更合适的人选么?”

“父亲就比孩儿合适。”

“汝父老矣,需要注意养生,不然还没见到孙子,就要像陶恭祖那样撒手而去,岂不遗憾?”

被老爹一阵软磨硬泡,刘和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项重任。

刘和本来打算亲自前往辽东督阵,在今年之内收拾了公孙度,如今看来基本泡汤了。刘和觉得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的那种感觉,可比成天灰头土脸地在各县各乡来回晃荡要潇洒许多。

当日一场谈话之后,蓟城司令署衙门外又挂起了一块新的牌子,上面是太傅刘虞亲笔所书的“河北诸州抗旱赈灾指挥部”一行大字。所谓河北,便是黄河以北的简称。这次面临旱灾的可不仅是幽州和冀州,并州和青州的部分地区也逃不脱厄运。

抗旱赈灾指挥部成立之后,刘和担任了最高长官,刘虞几乎是将太傅和骠骑将军两项官职的所有权力都赋予了他,这次任凭儿子施为。刘和既然从老爹手中接过了重担,也没有半分矫情,他立即将护乌桓校尉府长史刘惠调回蓟城担任自己副手,另外任命骁骑将军赵云兼任护乌桓校尉,全权负责幽州西边两郡的军政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