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

高句丽国开始形成的发端是在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汉末期。当时高句丽国的第一任国主是从发源自大小兴安陵甚至是更北的夫余国逃出来的王子朱蒙。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之后,高句丽在汉末三国时代已经成为盘踞在大汉东北马訾水至千山山脉一带(唐之后改名为鸭绿江)的重要势力,与北方的夫余、挹娄、沃沮和朝鲜半岛上的秽貘、马韩、辰韩、弁韩等势力杂处,而这些势力则全部受到来自辽东汉人的影响。

高句丽的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那段时期,当时汉族已经被兴盛起来的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逼到了长江以南苟延残喘,高句丽因此没有了强大的敌人限制,于是在东北不断扩张。

高句丽的衰亡则从隋朝的数次征伐开始,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一句“为中国报子弟之仇”,然后便是大军源源不断地涌向东北,终于在公元668年将这个卑鄙狡猾的王朝彻底从历史版图上抹去。而后世的许多史料和书籍中总是把隋炀帝的三次东征以及大唐帝国的东征含糊地说成是东征高丽,这却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高句丽是高句丽,高丽是高丽,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因为这牵涉到后世朝鲜半岛上一群棒子们对我中华版图的贪婪和野心!

高丽王朝是在唐灭宋兴的期间也就是公元918年时,在朝鲜半岛上由一个叫做王建的人所建立,这个王建跟前文里面提到的公孙度的手下王建是两个人。高丽王朝的国都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古国高句丽,所以王建便以高丽作为自己的国号。高丽王朝的版图当时仅限于朝鲜半岛,从建国直至消亡,期间经历了四百四十余年,直到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

后世朝鲜半岛上的某些民族主义分子,还有一些无耻的历史学者,不承认高句丽与高丽之间巨大明显的差别,却是故意将高句丽与高丽混为一谈,只因为古高句丽国在兴盛时期曾经占据了东北许多地方,甚至连河北环渤海一带也为其所控制。这些不要脸的家伙如此无视历史事实,用心和目的自然十分不纯。

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高丽国虽然源名于高句丽,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在领土上有95以上不重合,语言更是完全不同,而且历史年代间隔更是超过了250年的巨大差距。

用一句话进行概括: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方政权,后来为中央王朝唐朝所灭,而高丽则是朝鲜半岛上后来出现的一个政权,跟高句丽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厘清高句丽和高丽,便是要防止某些棒子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觊觎我华夏的东北领土!

却说此时的高句丽国王得知辽东发生的巨大变化之后,心中窃喜不已,他觉得这正是染指马訾水下游之地的绝好机会,一旦高句丽的部队进入辽东半岛,便可以彻底切隶属于汉朝的乐浪郡与辽东之间的联系,为今后侵吞乐浪,进入三韩打下基础。

此时的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北,马訾水以东,辖下设有十数县,本来属于幽州最东面的一个郡,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公孙度割据辽东之后,自然是将乐浪郡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

公孙度接连勾结了辽东鲜卑人和高句丽人之后,便将剩余的所有兵力沿着襄平的外围几座城池进行部署,其中在辽队城驻守了一万五千水师,在辽阳部署了两万兵马,在襄平部署了三万兵马,想通过这样的严防死守顽抗到底。

公孙度重新构筑了外部防线之后,转身便对内部的不同声音和异己分子进行严肃的清查排除。他派兵将管宁从隐居的地方抓到了襄平,然后将这两位名士、看管起来,接着又派人前往新昌给鲜于银传话,声称只要鲜于银出兵攻打襄平,他便将这两人处死,以此来要挟鲜于银。

当初鲜于银和韩珩假冒身份前来辽东时,曾得到王烈的不少帮助,而刘和对管宁更是有意招揽,如今公孙度却彻底不顾辽东士人的反对,将这几人作为挡箭牌和护身符,虽然做法有些卑鄙无耻,却是正好抓到了鲜于银的痛脚。

因为关乎三位名士的人身安全,鲜于银有些投鼠忌器,他急忙派人走海路返回令支向刘和请示下一步的行动。

与此同时,已经完全整合消化了西线公孙度一万五千多降兵的徐晃和田豫,在率军翻过医巫闾山向东挺进时,发现了辽东鲜卑人的踪迹,医巫闾山以东四十里的无虑县城已被鲜卑人所控制,徐晃和田豫的进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