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页

“启禀公子,如果想要保证千万人在四个月内不被饿死,那么至少需要提供八百五十万石粗粮。”

“八百五十万减去六百四十万,就是两百一十万石的缺口,不好弄啊。”刘和紧缩眉头,口中喃喃自语。

此时房内的几人已经明白刘和让大家计算这些数字的用意了,尽管还差了两百多万石粮食,但刘和居然想以幽州、辽州和冀州的余粮拯救整个大汉被饥饿所威胁的千万黎民!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而又疯狂的想法啊!

袁涣和程秉如果不是曾经亲身深入到幽州的乡下去体验农村生活,亲眼见识过各个村落的公共粮仓里面储存的那些堆成小山一样的粮食,他们两个绝对不敢相信在北方这种被人认为是荒远贫瘠的地方,刘和居然能埋头种出这么多的粮食来。

“不行,这两百多万石的缺口,必须想办法补足!你们跟我一起想,今天不想出个办法来,晚饭就不要吃了。明天还想不出来,明天的饭也不许吃。”

袁涣和程秉对视一眼,露出无可奈何的苦笑。面前这位公子,别的什么都好,既没有什么架子,也不喜欢搞表面文章,做事情实在,就是有些专断了一些,说出来的话从不更改,既然他说不许吃饭,那就是连他在一起大家都不能吃饭,谁劝也不行。

两位从事为了当日的晚饭,还有来日的饭食,开动脑筋飞快地琢磨着。

“有了!如果把幽州和辽州常平仓内的粮食集中到周围的码头,然后用船只运到渤海之中,再转运到大船上,然后走海路进入黄河,一路逆流运输到洛阳附近,则可以节省出至少八十万石的运输损耗!”袁涣从节流的角度思考,把二百一十万石的缺口缩小到了一百三十万石。

“公子,方才我们在统计的时候,并未将边军将士们自给自足屯田所得的粮食计算在内。据我所知,这两年镇北军在渔阳屯田成绩斐然,白山都尉城和集宁都尉城周边的战俘营也种出来不少的粮食,如果从这几处征调粮食,至少可以补充七十万石。”程秉小声说道。

程秉话刚说出口,田畴马上反对说道:“公子,此事千万慎重!军屯和战俘营收获的粮食,是为部队准备的储备粮,若是动了这些粮食,我们的大军一年之内都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事。”

田畴之所以要提醒刘和,是因为他知道刘和前段时间就开始谋划对袁绍用兵的事情,现在袁绍的地盘内发生大饥荒,正是攻打他的有利时机,如果刘和拿出这些军备粮来救济外地甚至是并州和关中的饥民,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对袁绍的出兵计划,还等于是变相地替袁绍埋了一个天大的单。

刘和心里明白田畴在担忧什么,却坚定地说道:“如今各地百姓每天都在被饥饿所折磨,关中、并州和江淮地区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我决定把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无限期的向后顺延,直到解决了这场浩劫再说!”

既然刘和主意已定,田畴立即不再反对,反过来帮着他想主意。

“公子,如果推迟军事行动,我倒是有个节省粮食的办法。”

“子泰快说!”

“如果只是各地的饥民呆在原地等待我们的救援,就会给我们的运输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其中还涉及到跨境送粮的敏感问题,另外也会消耗很多粮食在运输的途中。我想的是,如果派人在关中、洛阳、并州和冀州的主要交通要道上开设救济点,然后组织受灾的饥民顺着这些救济点向我们的产量区靠近,这样饥民就可以一边吃着救济粮食,一边向北方移动,如此一来便可以节省出不少的粮食,而且就算到了最后还有一些缺口,还可以通过向幽州各地的大户募集粮食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