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页

“刘和这次真是下了血本,居然一口气拿出了数百万石粮食赈灾,看样子他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什么军事行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巩固城池,操练兵马!”曹操对手下如是说。

徐州郯城,卢植将本州第一富户糜竺兄弟招进府中,与他们商议说道:“这次徐州受灾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州里几处常平仓已经告急,你们糜家作为徐州首富,理应在危难之时站出来为本州百姓做一些事情。千万不可因为吝啬一些钱粮,反倒冷了徐州百姓对你糜家的心!”

糜竺向卢植保证说道:“州牧大人放心,我兄弟两个也不是吝啬之人,值此危难关头,断然不会做那些囤积居奇的勾当,更不会趁机吞并百姓的土地。吾与族人已经商议过了,这次将拿出族中一半粮食赈济灾民,另外一半粮食也是以平价售卖给百姓,绝不赚一文昧心钱。”

糜芳也拍着胸脯向卢植保证说道:“卢大人且放心,这次为了应对大灾荒,我们糜家特意从幽州购买了上百万石粮食,如今已经全部走海路运抵郁洲山,只要大人一声令下,大批的粮食便从陆路和水路一起运进来!”

卢植对二人的表现还算满意,于是安抚说道:“凡事都是有失才有得,老夫在徐州也有数年,等到这次大灾过后,或许就要去洛阳了,你们此时拿出粮食来救济本州百姓,日后自然有人拥戴你们糜家主政徐州。”

邺城将军府内,每天都有大量的消息来往传递,刘和稳坐中军帐,从容处理各项事务,显得忙而不乱。对于各地接到命令之后的反应,刘和还是比较满意的,从目前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饥民正在一批一批地接受救济并且转移,除了距离实在遥远的地方暂时无法将粮食运输到位,其他受灾严重的地方已经见不到人吃人的惨剧。

主抓对外舆情宣传的徐邈,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组织了一群笔杆子每天为刘和摇旗呐喊,歌功颂德,为了给刘和造势,徐邈还亲自撰写编演了几出“样板戏”,派人下乡演出,引起了巨大反响,效果似乎很不错。

刘和默认了徐邈的这些动作,出于政治宣传的目的,他还替徐邈出了一个主意,趁此机会把大汉第一份报纸捣鼓了出来。

第四七七章 大汉时报

很早以前,刘和就在琢磨着开办报纸,但因为受到时机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一直没有动手。这次大灾荒降临,虽然对大汉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很大伤害,但因为人口流动剧烈,人心惶惶不安,正好可以把报纸这种控制舆情、引导民心的大杀器祭出来。

徐邈按照刘和的指导,从蓟城工坊内抽调一批手艺精湛的木匠、雕工和染匠,又从幽燕书馆和燕京大学内鼓动了一群接受过新学教育的士子作为报馆的编辑和写手,然后在邺城拉开架子,堂而皇之地挂起一块《大汉时报》的牌子,不久之后第一份样报便出现在了刘和的案头。

刘和拿着样报认真浏览一遍,发现徐邈基本领会了自己的意图,但还是有一些偏差走样的地方,于是对徐邈说道:“景山,这份样报基本上是按照我的意思去办了,不过还是有一些不足,需要抓紧时间调整。”

徐邈追随刘和多年,深受刘和的影响和感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酗酒卖醉、放纵不羁的青年,他向来是以刘和的意志为意志,所以对刘和稍显不满意的态度并不觉得如何忐忑和惶恐,而是谦虚地说道:“还请公子明示。”

刘和仔细回忆前世各种报纸的创办模式和思路,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对徐邈说道:“我们创办大汉时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和引导舆情,对于开启民智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利用报纸的迅速及时传播,把我提出来的简化字和标点符号也灌输给民众呢?另外,这份报纸在保证足够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的同时,是否也能尽量生动贴近一些,不要弄得只有那些饱读诗书的士人才能看懂,也要考虑到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接受能力?”

徐邈顺着刘和的思路往下考虑,沉吟片刻之后说道:“公子想要借助报纸传播简化字和标点的做法属下理解,只是普通百姓当中能够识字的人本来就很少,如果雕刻母版时采用了简体字,只怕到时候能够看懂的人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这样岂不是会影响了报纸的主要作用?”

“你这个说法也没错,不过标点符号的使用其实并不影响阅读,就算是从未见过的人,也能很快从符号前后的语句推测出某个位置处的标点是什么用途来,所以在报纸上使用标点符号问题不大。现在看来,还是简体字的推广有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