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页

赵云是谁?恐怕整个黄河以北上至花甲老人,下到垂髫孩童,没有人会不知道。

“常胜将军赵子龙,杀得胡人丧胆魂。幽燕将军张儁义,杀得鲜卑不敢啼。忠义将军太史慈,杀得袁绍向西逃……”这是一首流传在北方的童谣,孩子们在玩官军杀贼的游戏时,口中大呼小叫的便是这个顺口溜。

赵全一家定居在高邑之后,不愿靠弟弟的军饷为生,刘和便提示由赵云出钱,帮哥嫂在城内盘下一处店面,然后与马城童记家联系,开起这家牛羊肉饭馆,如今生意却是红火的不行。

从高邑通往蓟城的道路有六百多里,但荀彧却走得格外轻松,这条官道被修建的格外宽阔平整,听说每年还有护路队进行定期的整修护养。在笔直通坦的大道两侧,成排的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整整齐齐。道路上来往的马车、牛车络绎不绝,牛马的腚眼处都挂上了粪兜,这样可以保持路面的干净整洁。每过十里,道路两旁就有几座供行人歇脚的茶肆、饭铺。每过三十里,道路旁边就会有可以过夜的客栈和酒楼。

荀彧下车询问了几家店铺,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些茶肆、饭铺、酒楼、客栈由路政处统一修建,然后向外承包,经营者只需在年初缴纳一笔保证金,然后每月下旬缴纳事先议定好的租金,便可在路边经营这些店面。

荀彧觉得由官府做东,向这些经营者收取租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陈逸笑着向他解释说路政处收取这些租金后,用来给护路工人每月发薪,购置养路的牲畜和设备,以及购买补路的石材,因此算得上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

荀彧听着陈逸口中不时冒出的新鲜词汇,已经是逐渐适应。什么“路政处”、“工人”、“发薪”,只要跟眼前所见联系起来,便知道路政处是一个专门管理道路的机构,工人指的是专门做工的劳力,发薪指的是向工人支付工钱。

车队终于进入到涿郡境内,这里号称是幽州的大粮仓,盖因郡内河流密布,有卢水、徐水、雹水、马水、巨水、桃水、垣水、圣水、涞水等大小十余条河流,所以就算是在百年大旱面前,依然保持了丰收的势头。

让荀彧觉得吃惊的是,为了保持道路的通畅,在这十数道大小河流上面,都架着坚固高大的桥梁,而像易水这样的大河,河面至少有数十丈宽,发大水的时候更是能有近百丈宽,想要在这样的大河上修筑永固桥梁,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对施工技术更是要求很高。至少荀彧在此前还没有见过如此宽大的永固桥梁,如果不是先从黄河摆渡北上,见识过黄河的宽度,荀彧都要怀疑刘和今后是不是要在冀州和兖州之间修筑一道桥梁。

荀彧询问陈逸,幽州是如何做到在这么开阔的大河上面假设桥梁,陈逸便告诉他,当初这些桥梁都是以招标的方式发包给幽州最大的建筑工程队,造桥的费用则采取集资的形式,从各郡和各县的官库中支出,收入好的郡县多交,偏远穷困的则少交。

荀彧的观察十分仔细,他发现用来造桥的材料并非木材和石材,而是一种混合了河沙和小石子的灰白色材料。荀彧问陈逸这是什么材料,陈逸说这是一种新兴的建筑材料,名字叫做灰泥,具有极好的粘力,可以与水混合,等到晾干之后比岩石还要坚硬。荀彧又问灰泥的产地,陈逸便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只听说这种灰泥采之山中,至于是什么山,那就属于军事机密,以他的身份也不可知道。

陈逸口中的灰泥,便是后世的水泥,但质量却要比后世通用的建筑水泥要差一些。刘和在幽州大力推进炼铁和炼钢产业的发展,作为伴生产业的水泥也一直在秘密地进行实验,并在五年之前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已经大规模的量产。

刘和的前世虽然不是在水泥厂上班的技术人员,但他精通历史,知道水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当时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工程师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而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则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了十八世纪末期,英国人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故又名天然水泥。这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到了十九世纪,水泥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阿斯普丁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