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草民来自兖州,不知可否大批量地从幽州往兖州贩卖这些农具?”
“嗯,完全可以!你若是想大量采购,可以前往马城农具作坊与那边的大掌柜的详谈,说不定还有打折优惠呢。不过,我可要提醒你一句,这些新式农具的价格可不菲,你得先把银钱准备足了,才好意思去马城。”
刘和善意的玩笑,顿时引来围观人群的哄笑。
刘和从来不觉得限制农业技术的做法是明智的,因为他有许多种方法可以打败对手,所以不会在农业技术方面进行封锁和限制。只要能够带动全国各地的农业增收,刘和不介意将农学院研究出来的新技术无偿提供给其他各州学习借鉴。
参观完农具展示区后,刘和还饶有兴致地继续参观了农家肥蓄积展示区,农作物预防病虫害展示区,农作物储藏展示区……直到将所有的展区都仔细看了一遍之后,刘和才离开会场,然后便是大量伸长脖子等着进场的普通民众涌入农学院。
就在这一日,凡是进入会场参观的民众还收到了一份免费的报纸,报纸的名字叫做《丰报》,头版头条的文章标题为《大利天下》,署名:刘和。
第五一九章 北方钱行(上)
毫无疑问,刘和选择在大饥荒之后的第一年举办农博会,在时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时,民心思稳,人人渴望家中有余粮,所以对于农事生产方面的任何消息都会特别的关注,也更加容易接受。
若是放在年景好的时候,官府要想推行一种作物或者一种新式的耕种方法,不知道要费多大的力气,而现在却用不着如此的费时,不用官府鼓动和催促,老百姓们自己就会比较和打听,然后选择耐旱、防虫、高产的作物来耕种。
熙熙攘攘的农博会还在举办当中,出席过开幕式的刘和却一头扎进自己在蓟城的书房,将大部分的心思用在了货币改革上。
早在初平三年,因为刘和的建议,幽州、冀州和兖州等地便开始采用统一的标准制造铜钱,尽管后来刘和与公孙瓒、袁绍等势力互有攻伐,但这项利人利己的协议依然顽强的保存了下来,眨眼之间居然在北方执行了十年之久。
当时袁绍、公孙瓒等人为了对付刘和,曾经暗中联络曹操和袁术势力,打算用一批劣质的铜钱扰乱幽州的铜钱市场,结果他们很快发现幽州的铜钱市场没有混乱,反倒是自己地盘上物价飞涨,劣质铜钱遭到商贾和百姓的强烈抵制,甚至一度动摇了他们的统治根基。
虽然在货币市场上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显然袁绍和公孙瓒等人不是学金融管理出身,他们除了会偷偷摸摸铸造一批劣质铜钱之外,别的手段却是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动摇早有准备的刘和。当时刘和为了对付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专门让田畴派了一批人分散在安平国信都交易市场附近,每天盯着各个方向流动过来的铜钱,一旦发现劣质铜钱,便马上通知幽州的货商,这些货商便拒绝与使用劣币的其他州郡货商进行交易。
一方面,幽州的货商使用优质的铜钱,所以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可以轻松购买到所需的货品;另一方面,别州制造的劣质铜钱无法购买到幽州生产的优质货物,商人和百姓怨声载道,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本州的钱监。这样过了没有多久,袁绍和公孙瓒等势力便收敛了暗铸劣钱的行为,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约定制造相同重量和成色的铜钱。他们当时如果不按照刘和的步子走,那就会失去自己地盘上的货币控制权,而铸造优质的铜钱虽然赚得少了,但好歹还有一些赚头。
刘和之所以能凭借一州之力便能力敌袁绍、公孙瓒、曹操、袁术等势力的联合挤兑,却是因为他不停地在北方跟胡人打仗,抓了许多强壮的俘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他赶进了矿山之中采掘铜矿,所以可以持续地铸造铜钱。
当然了,若是当时挤兑刘和的是整个大汉其余十二州,那以刘和掌握的采铜速度,也是难以抵挡的。货币战争,说到底还是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不可能仅凭一些金融手段就能让形势和局面来个惊天大逆转。就像后世的某国,便是依靠国际霸主地位来维持他的国家货币成为全球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