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蓟城,在幽州,甚至是在整个北方,想请华佗和张机诊病的人多如牛毛,毕竟谁都想多活几年,谁都想健康长寿。但是神医只有两位,神医的徒弟也就那么几个,所以谁若是想要得到特别的医疗救治和健康指导,那得看将军府的安排,不是谁有钱有势就能见到神医的。
为了让豪族大户们“愉快”地拿出真金白银,刘和授意医学院搞了一个专家门诊部,接受来自于民间的医疗预约,但想让专家名医们出诊的费用那是相当昂贵的,没有真金白银,想都别想!或许有人会指责刘和这是在搞歧视和不平等,为什么有钱的人可以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出诊,没钱的人就只能躺在家里等死么?
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名医的资源就是那么一点点,而天下的病人却有千千万万,抛却有钱没钱这一点,在医者眼中,生了病的人都是需要救治的。难道让所有的名医每天为无钱支付诊费和药费的穷人治病,这样就公平了吗?如果富人的财富来得合理合法,那么他们愿意用更多的财富换取更好的医疗待遇,这又有什么不对呢?
刘和从来就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所以他的努力方向是培养出更多的医生,尽量减少贫穷之人,建立起一种社会救治体系,而不是去创造一个绝对平等和平均和乌托邦。
华佗和张机对于刘和这种嫌贫爱富的做法其实还是有些抵触的,特别是刘和将他们两人当成了医学院最大的两棵摇钱树,这显然让“神医”和“医圣”觉得人格尊严受到了侮辱和挑战。不过刘和告诉他们,医学院通过替富家豪族赚来的金银,其中一半充入钱行,另外一半中的六成用来为处于赤贫的穷苦民众购买药材,剩下的四成则用来培养乡村赤脚医生。刘和这么一番解释,让两位善存于心的老人胸中释然,于是在日后出诊的时候,理直气壮地向豪族富户们索要高得吓人的诊金。
刘和甚至为了此事专门在报纸上刊文,意思就是安抚普通百姓不要觉得两位神医见钱眼开,怀疑他们的人品,同时也安抚那些富家大户,告诉他们这些高额的诊金出得不冤枉,因为他们的豪爽大方,有许多穷苦百姓能够得到基本的救治,这是一件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
豪族大户们想到华佗和张机差不多属于刘氏父子的“御用”医官,如今虽然花费的诊金有些肉痛,但能请到家中来替家人诊病,也是很难得和珍惜的机会。何况大将军也说得明白,就是希望有钱人能够多花一些金银出来贴补穷苦之人,所以这个钱花得虽然多,但也是值得的。
除了卖奢侈的四轮马车给豪族富户,垄断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刘和还把放大镜、老花镜、上等好马、珍贵药材、兽皮、各种做工精美的艺术品都作为聚敛黄金白银的财路,只要坚持个三、五年时间,大汉现有的黄金、白银估计都要流进制币司的仓库。
第五二六章 三韩来人
时间转眼便到秋凉,在中秋节前夕,大乔为刘和诞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早在半年之前,远在京城的太傅刘虞听说了儿媳有身孕的消息之后,便为大乔怀的这个孩子取好名字。如果是男孩,便叫刘治;如果是女孩,就叫刘怡。如今小刘治安然出生,刘家又添新丁,蓟城太傅府和公子府中一片喜庆。
好消息还不止这一个。年初时的一场暴雪过后,北方终于迎来了难得的风调雨顺之年,老天爷似乎觉得这两年把北方四州的百姓折腾的过头了,因此难得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有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年代,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意味着粮食的大丰收。
从各郡上报的数字来看,幽州今年的粮食产量已经与受灾之前持平,而冀州和辽州则超过了以往丰年的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幅。幽州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已近饱和,冀州在受灾之前才刚刚完全置于刘和的掌控之下,辽州则是因为有大量移民的涌入,所以在灾年过后粮食产量出现了井喷,而且这样的情况应该还会持续数年。
宁州那边的情况有些差强人意,毕竟是刚刚成立的一个新州,加之人口数量稀少,生产基础又差,所以刘和也不会去责怪杜畿做事不力,相反还会专门调拨一批钱粮运往宁州,给杜畿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并州目前还是一团浆糊,除了北方的雁门和定襄两郡情况稍有好转,其余几个处在袁谭势力控制之下的郡依然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