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军猛攻高唐已经进入了第三天,虽然城头上依旧飘扬着赵国的大旗,但明眼人都看出来,赵国一方实在撑不了多久的。不分昼夜三天的强攻已经快要消磨了赵军的所有意志,城头上残缺不全的尸首到处都是,赵军一次比一次更加艰难地将齐军赶下去,有许多新鲜的面孔战栗着走到了城头,挥舞着不太熟悉的武器,和齐军厮杀在一起。这一切都意味着,赵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齐王也看到了,所以亲自擂鼓助威,想要趁着夕阳没有完全落山之前,拿下垂涎已久的高唐!这可是高唐啊!齐国的陪都!

虽然齐军的伤亡大一些,足足一万五千多人,但架不住齐军人数多啊!有十万大军在手,又有数万魏国盟军在侧护卫,齐王表示,自己耗得起,承受得了损失!在高唐的区区四千赵军明显压力山大,在齐王蜂拥而上,四面强攻的战术下,只能被一点一点消磨掉兵力!直到现在的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仅剩下的不足一千大军明显守不住高唐,所以高唐令将城中的青壮全部赏赐重金,然后驱赶到城头守卫城墙!只不过,心念旧国的青壮却是反戈一击,打开了东城门,引得齐王大喜,根本不管是不是赵军的埋伏,直接就派人进城了!

第五十章 援军至

高唐以西三十里,一支赵军正在全速前进着。自从三天前,邯郸方面接到来自高唐的八百里急报,得知十三万齐、魏联军兵犯高唐,赵国就意识到大事不妙。高唐只有区区四千兵力,能在齐魏联军的强攻下坚持多久,用脚指头也想得到。可以预见,高唐的失守已经是必然。赵国上下也早就有了这个思想准备。

不过,明知道高唐凶多吉少,赵国还是要派出大军前去支援。理由很简单,十三万齐魏联军信誓旦旦地,挑在这个河东、武关战乱不休的节骨眼上对赵国大打出手,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分散赵国的注意力还在其次,赵国担心的是齐国在魏国的撺掇下,会不会野心膨胀,对高唐周边的灵丘、平原垂涎三尺。

所以,赵国在接到高唐求援后,一方面严令灵丘、平原坚壁清野,收拢征召士卒,一方面调集八万大军,以丞相赵胜为主将,火速赶往增援。等援军抵达,高唐若是尚未失守,援军自然会在高唐城下与齐魏联军周旋,力保高唐不失;若是高唐已经失守,援军则务必不再使齐魏联军再进一步——赵国的想法很简单,高唐丢了就丢了,毕竟原本它就是齐国的陪都,但平原、灵丘就不同,一直是赵国的土地,若是丢了,脸面就丢大发了。

何况,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齐魏联军合兵十数万,赵军不宜与之硬拼。待得齐魏大军退却,赵军再出其不意地夺回高唐,要比失去后的立刻强攻要好的多!对赵国来说,武关战事的胜负还有封陵之战的结局,是眼下最关心的事情。高唐方面,也只好隐忍一下。不过,齐国这次敢拂了赵国的脸面,这份“大礼”赵国是记下了。

“报!启禀丞相!魏军主力距离我军不过十五里!”

“报!启禀丞相!高唐已经失守!”

一个接一个的赵军斥候不断地将最新的军情传递给主将——平原君赵胜。虽然在军中,但赵胜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丞相。将军的称呼多了去了,可赵国的丞相只有他一人。这样的想法赵胜手下的属官自然清楚,就连斥候也是一口一个丞相地叫着。

赵胜得知高唐失守的消息后,眉头不禁一皱。虽然在临出征前自己就有了这个最坏的打算,但真的面对了,心里面一时还是接受不了。仔细算起来,除了五年前赵国被秦国夺取了几座城邑,赵国已经有很多年没在其他国家身上吃过亏了。没成想,这次居然在齐国身上栽了一个大跟头。

“燕副将,接下来如何应对,本相想听一下你的意见!”赵胜朝着东方瞥了一眼,对身旁的一名中年将领说道。

中年将领既是此次赵国大军的副将——燕周。五年前,就是他带领大军先取昌城,再克高唐,功绩斐然。若不是因为不善于钻营,又和廉颇不和,他绝对不会是在校尉一职上坐了五年而不动。

燕周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对还未离开的斥候说道:“我来问你,前方十五里处魏军有多少兵马,齐军主力在哪?高唐是什么时候失守的,敌军的损失大不大?魏军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还是扎营固守的姿态?”

赵胜顿时就不高兴了,不过面上却是不动声色。怪不得燕周一直不受提拔重用,就这个目无上官的态度,有几个人受得了。他或许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除了行军打仗,燕周怕是一无是处啊!

斥候则是一脸肃然地回道:“魏军是结营固守,观其兵马,当在三万以上。再往里才是齐军的大营,人数在五万上下。高唐则是在一日前失守,属下冒险抵近高唐观察了下,发现齐军在大力修缮城墙。据附近的百姓说,攻城的乃是齐军,损失颇大。但这个话也做不了数,百姓们只听到杀声早晚没有停歇,又不敢靠近城墙,全是一厢情愿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