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宗正韩泽计较的是实在的利益,攻打巴蜀他不反对,毕竟巴蜀地广人稀,可以满足许多豪族对土地的渴望。但为了一个虚名和赵国死扛,还要深入邯郸面对赵国大军。韩泽窃以为不值!哪怕解了临淄之围,齐国也不会对韩国死心塌地。既然这样,不如不救。当然,直接反对韩王然是不明智的,所以他走了一个迂回路线,说道:“王上!臣听闻赵国以平原君为主将,乐毅族侄乐乘佐之,领五万精兵扼守武安!路险而城坚,攻打怕是不易。不如派五万精兵兵出新郑,对外称十万,直奔临淄。赵国听闻后,必然畏惧,如此,临淄之围可解!”

一闻此言,太常王方、司寇司马德、少府陈穗等人皆面露喜色,窃窃私语。如此可博取巨大名声还没多少伤亡的好事他们很想举双手赞成。但这无疑和韩王然的想法相悖,见韩王然眉头皱的很深,不好再言语。

丞相张平这个时候开口了,说道:“新郑距离临淄愈千里之遥,等召集五万大军抵达临淄,怕是要有半个月之久。舍近而求远,怕是不妥!”

韩王然来了兴趣,问道:“丞相也赞同寡人的想法?”

张平点了点头,反问道:“王上不觉得赵国和秦国靠地太近吗?”范睢闻言眼中的精光一闪,韩王然则是一喜。英雄所见略同啊!

第六十八章 谨慎的田单

就在李牧日日煎熬于和赵军的无聊对峙时,总算盼来了新郑允许自己出兵的消息!这对李牧来说,不异于天籁之音。

王上召令——卫尉李牧择机领五万大军攻打邯郸,逼迫赵奢大军回援邯郸。时间不限,路线不限,方式不限。韩王然完完全全将五万大军交给了李牧,任由他天马行空的发挥。

接到韩王然的诏令后,李牧就召集军中一干校尉,宣布了攻打邯郸以解临淄之围的决定。众将听后大喜,议论纷纷。若不是受制于之前韩王按兵不动的命令,诸将早就摩拳擦掌,想要给对面的赵军厉害瞧瞧。如今闻得消息,各自请战不已,其中又以韩腾(就是历史上灭韩的内史腾)最是争先。

不知道从何时起,坊间开始流传韩军战力最强者,骑兵当属羽林军,步卒当属虎贲营。可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军人又都是好胜心极强,自然不甘落人身后。这次能够被调集到李牧麾下威慑邯郸的自然是精兵,在半个多月的相处里,少不得各自切磋一番。李牧也深知用兵如治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没闹出人命,由得他们胡来。

起先双方的比试内容仅仅限于单兵的武力,后来见不分伯仲,就慢慢地变成了双方的布阵、各种情况的演练。这也由此拉开了羽林军对友军长达半个月的“蹂躏摧残”之路。无论是百人规模,千人规模还是万人规模,步卒一无胜绩,最好的一次堪堪打成了平手,这还不排除羽林军故意放水的可能。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步卒四万,自然占据大多数),真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许多人第一次见识到了骑兵,尤其是重骑兵和轻骑兵组合的威力。以往只是起骚扰、追逐敌军作用的骑兵一旦装备了马具,猛攻步卒方阵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也导致了韩腾主动请战的时候,其余四名校尉居然不敢争抢。

李牧自然清楚众人为何不与韩腾的羽林军争功。众将一方面是对羽林军的战力心服口服,另一方面涉邑以东一马平川,赵国无险可守,正好可以发挥出羽林军作为骑兵的机动性。平原君领兵五万已经西出武安三十里结寨,数百名赵军斥候严密监视涉邑,其恐可见一斑。不过,李牧这一次的决定终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军中,唯一不能质疑的在于主将的命令。为了保证行动的严密性,李牧开口了。

“胆敢议论军事者,立斩之!”说完竟然拂袖而去。只留下面面相觑的诸将摸不着头脑。

说好的攻打邯郸呢?!说好的军功呢?!卫尉大人该不会怕了吧!但任谁也不敢追出去问李牧真实的想法。没听到吗?胆敢议论军事的立斩之!自己若是没死在敌人手中,反而死在自己人剑下,不仅成了笑话,最关键的是还没有抚恤金!

就在李牧拂袖而去的时候,齐国境内的田单大军堪堪到达距离历下不足三十里的地方,而历下距离临淄还有近两百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