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回到中军帐后,就召集了主要的将领商议如何攻打韩军营寨。
裨将军赵茄跟着廉颇见识了韩军营寨的厉害,也愤怒于赵军如此大的伤亡,最先出言道:“将军!末将以为韩军营寨互为犄角,无论攻打任何一个营寨,都至少要面临三个方向的韩军攻击!想要破解此举,就必须集中大军,强攻九个营寨,让韩军顾此失彼!”
校尉王威立即摇头,反驳道:“韩军的九个营寨,少者三千人,多者五千人,想要攻打这九个营寨,我们至少要投入三万人,想要占据优势,则需要五万人。这样做,是不是太大动干戈了?”
“我们就是要用堂堂之兵逼迫蒙骜表态,要么他们集中大军出寨和我们一战,要么,他们任由我们逐一攻克韩军的外围营寨!”赵茄说的振振有词。
廉颇暗中点了点头,赵茄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但这么早和韩军决战,有些超乎廉颇的意料。双方不过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试探,也许韩军有什么杀手锏,也许韩国的援军就在不远处。太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廉颇不喜欢毕其功于一役,更喜欢一步步把敌人逼到绝境,逼敌人使出压箱底的后招,然后堂堂正正地击败对方!
以五万大军对付韩军最外围的九个营寨自然不断多,但问题是,真的只有五万人就足够了吗?韩军的九个营寨的士卒大概有三万人!如果韩军拼死一战的话,也许自己需要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到时,双方的机动兵力再对比一下,韩军可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这个时候,骑兵校尉赵德开口了,说道:“将军!末将以为与其毕其功于一役,倒不如稳扎稳打!”
廉颇点了点头,示意赵德继续说下去。赵德方才继续道:“韩军的外围九个营寨确实互为犄角,易守难攻。但末将也发现,有五千骑兵牵制,遇袭的韩军营寨南北两侧的友军根本不敢出寨增援,所以,对进攻的军队来说,最大的威胁还是弓箭手!只要冲破了弓箭手在两翼的骚扰,韩军的营寨并不难攻克!至于拒马阵问题,确实难以解决。我军只能是减缓推进的速度,步步为营。这样速度虽然很慢,但伤亡会小很多!”
“那按照你的想法,想要攻克一个营寨,需要动用多少兵力?”廉颇考校道。
赵德想了想,回道:“韩军最外围的营寨每三个营寨有一万兵力左右!考虑到他们可以随时得到来自身后的主营寨的援兵,末将以为,最少需要三万大军,可以万无一失地拿下一座营寨!只要拿下一座营寨,韩军的最外围防线就会出线一个缺口,其他的八个营寨就很好攻取了!”
第二十五章 河内之战(下)
次日,廉颇命令副将燕周集结五万大军出营攻打韩军营寨,其中步卒四万人,骑兵一万人。
赵军一开始集结,韩军营寨中瞭望台上的士卒就发现了赵军的动静,并且迅速将这一情况禀报给主将蒙骜。
蒙骜听到这个讯息后,立即下令全军戒备,准备应对赵军的进攻。很快,蒙骜发现,赵军真看得起自己,为了拔除自己设在最外围的一个营寨,居然出动了五万人。
蒙骜当然知道,赵军不可能一下子把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兵力是起牵制作用。廉颇的魄力不可谓不大,蒙骜觉得,这五万人也许是廉颇吸引自己的诱饵!只要自己敢出动大军出寨增援,那赵军就会增加兵力,和自己拼个你死我活。反正赵军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哪怕一个换一个,赵军也还可以剩下十万大军!但如果自己不派兵增援,眼睁睁地看着营寨被赵军攻陷,对士气的打击则不是一般大。廉颇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似乎看起来,韩军进退维谷。
赵军黑压压的一大片,矗立在距离韩军营寨不过三里的地方。按照往常的经验,韩军射程最远的弩箭和投石车最远也不过七百步,两里地多一点的距离。昨天的交手也印证了这一点,为了造成最大的伤害,韩军的弩箭和投石车往往在赵军冲锋到六百步的距离内才发威,韩军的弓箭手则是在两百步内才可以对赵军造成足够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