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页

早期太平军的战斗力的确非常强悍,对阵清军常常能够在肉搏战中以少胜多,盖因拜上帝教在传教之初,便是以开馆教武为名,聚拢教众的。早期洪秀全、冯云山在桂平金田、紫荆山洴田村、平南花州林长拗设立了四个大馆,另外,在贵县、陆川等地也设有大馆。这些大平时传授教众武艺,晚间进行布教、秘密打制兵器,其中金田大馆由韦昌辉主持,林长拗大馆由胡以晃主持,陆川大馆由拳师赖九主持。

所以早期太平军的士兵都是常年习武,加上广西山高地少,生活艰难,民风甚是剽悍,拜上帝教教众多是广西客家人,常常受到土人欺负,两边常年械斗,所以太平军都是惯厮杀的农家汉子,比之常年抽大烟、赌博、疏于操练的绿营兵自然厉害得太多,是以林、李二人才能迅速杀败清军,夺占天心阁和魁星楼。

正当太平军将士在天心阁上欢呼之时,李以文抬眼往长沙城内望去,只见往南门过来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清军正往这边赶来,大街小巷上也都有清军涌出来,少说也有两、三千人,但清军行动很是迟缓,李以文甚至看到清军将官狠命的抽打兵卒,在上官的逼迫下,这些被驱赶的兵卒才缓慢的往前移动。

再看城外,西王萧朝贵的骑兵已经踏过了金鸡桥,六百骑兵就快进城,李以文有些担心起来,骑兵入城之后,城内街道狭窄,并不利于骑兵冲锋突驰,清军人数又多,弄不好骑兵被堵在路上便会成为长矛和弓箭的活靶子。

李以文抹了一把脸上的血污,一把拉过一名太平军大声吼道:“你快些到南门截住西王殿下,告诉殿下大队清妖正往南门袭来,马队在街道上施展不开,让西王暂缓突击,等我们这边架起大炮来哄他几炮,击溃清妖后,西王便可率领马队突驰!”

那名太平军领命去后,李以文看了看天心阁城墙上炮口对着城外的十余门各式火炮,厉声吼道:“把大炮拆过来,清妖杀过来了,咱们架起大炮轰他娘的!”

小小一个天心阁上各种大炮就有十余门,其实清军火炮铸造技术不算落后,鸦片战争开战一年后,天朝上国各地都掀起了铸炮的浪潮,那场面好像后世大炼钢铁一样。福建泉州人丁拱辰,参考西洋炮的构造,在广州铸成了性能良好的铁炮。于1841年编成《演炮图说》,1842年《演炮图说》受到两广总督、靖逆将军奕山的重视。同年,清廷下令推广《演炮图说》所述方法。

但《演炮图说》所推广的还是传统的泥模铸炮法,所造的大炮常有蜂窝状孔穴,发射时容易炸裂;功效非常之低;不能对炮膛进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弹射出后,弹道紊乱。

此时又有一个牛人出现了,浙江嘉兴县丞龚振麟痛感中国泥模整体铸造法的不切实用和烦琐,而立志改革。于1841年发明了早于欧洲30多年的铁模铸炮法,铁模可多次使用,不用清洗炮膛,消除了泥模铸炮多蜂窝易炸膛的缺陷,缩短了铸炮周期,降低了铸炮费用,并写成《铸炮铁模图说》,1842年被印发沿海各省参用。

这天心阁上便有铁模铸炮法铸造的三千斤红毛大将军炮两门,千斤大炮四门,其余数百斤的小炮十二门。匆匆赶下楼去的李以文等人没有注意到,天心阁内其实还有一门五千斤的巨炮,据说这门炮乃是明末流传下来的,因为年代久远无人敢用,它被红布覆盖静静的躺在楼内。

下了天心阁楼后,太平军一窝蜂的涌向两门三千斤的红毛大将军炮,李以文急忙大喝道:“巨炮笨重,炮架急切难移,清妖拥塞街道,取数百斤小炮轰击便可!”

众人才转头去取小炮,当下七、八人一队,抬了六门小炮转到靠城内一侧的城墙上,太平军中有不少贵溪银矿的矿工,都是玩红药贯熟的,也有后来练出来的操炮手,当下便在城头架起小炮朝着城内街道涌过来的清军大队发炮猛轰起来。

天心阁上一顿炮火袭来,铁砂、小石弹在密集的清军阵列中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因为小炮的口径较小,太平军发射的多是铁砂、小石弹组成的散弹。在炮战中对人员杀伤大的还是这种散弹,有时候铁砂、石块用完了,太平军甚至用铜钱充当弹药,效果也是一样的。

大片的铁砂铺天盖地下来,要是你正好在覆盖范围之内,那是相当悲剧的事情,铁砂会在你的脸上、身上造成无数的小伤口,就算侥幸获救,铁砂也不可能全不取出来,它们就会陪伴你一辈子,而你也将变成一个麻子。

两轮炮火之后,清军顿时大乱起来,皮鞭、谩骂之中稍微积攒起来的士气很快烟消云散,面对猛烈的炮火和可怕的散弹,清军兵卒们在微薄的饷银和自己性命之间选择了后者,掉头溃逃之下,冲散了后面的清军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