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水村太平军遭到了镇筸兵的顽强阻击,他们依托村子的石堤墙、民居,向太平军疯狂的射击。
当张文祥的师部跟随三师第一步兵团后继部队赶到分水村的时候,只见前锋一个营的兵力被阻拦在分水村口,不能前进。张文祥当即大怒,命令将先锋营的营长撤职,随后命令部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四面袭扰,寻求突破口,最后命令一个连队的兵力朝着最为薄弱的结合部发起冲锋。最后这个连队以阵亡十八人,伤二十多人,就成功突破了清军的防线,随后两军陷入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中。
镇筸兵的优势在于作战勇猛,并不惧怕肉搏战,这是他们远远比清军绿营兵厉害的地方,但他们手中的苗刀等武器在对阵太平军的小队刺刀配合面前却失去了威力。镇筸兵肉搏的习惯是单打独斗,各逞能耐,各显本事,而太平军玩的却是三三小队之间的配合肉搏,在拼刺技术和战斗意志都相差无几之时,有团队配合的一方自然能很轻松的将单打独斗的一方击溃。
一个时辰的分水村战斗很快结束了,这支精锐镇筸兵逃出去两百余人,他们给太平军造成了三百多人的伤亡之外,还阻挡了太平军一个时辰,这就是八百多条性命换来的结果。
当李重得知侧翼再次被突破,太平军离灵渠只有不到七八里路程的时候,他命令将随队携带的千斤以上大炮推入灵渠,其余轻便的数百斤劈山炮等小炮保留下来,于是清军湘勇大队总算渡过了灵渠,避免了在半渡之时被消灭的厄运。
李重在灵渠南岸布置了一支千余人的兵马监视太平军之后,其余人马马不停蹄的赶往兴安布置硬寨,准备就地固守。
张文祥并没有将三个步兵团都投入到灵渠北岸,第三团在灵渠以西的大陡弯村渡过了灵渠,飞速沿着灵渠南岸赶往兴安。第三团在赶到兴安之前,顺道击溃了李重留在灵渠南岸监视太平军大队的千余兵马,第三团顺利接应北岸的第一团和第二团渡过了灵渠。
集齐兵马的张文祥马不停蹄的赶往兴安镇,刚才没有参加战斗的第二团成为了主攻团,张文祥马上对兴安镇发起了突袭。
在面对太平军咄咄逼人的猛烈攻势之时,李重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怎么太平军就像疯狗一样咬住自己不放,却放过了战斗力更差的常德清军?无奈之下,李重只得命令湘勇和镇筸兵轮流修筑营寨,采取前队抵抗,后队挖壕筑垒的方式苦苦支撑着,同时派出几批信使南下像彭玉麟求援。
但也很奇怪,太平军并没有拦截那些突围而去求援的信使,只是加紧了对兴安镇的围攻。李重也算是真正见识到了这支号称赵子龙师的勇猛作风,因为他看到了这支太平军的师团旗,上面绣绘的正是剽悍的白马骁将赵云的形象。
在清代民间说书的最喜欢说的便是三国,当年满清那些名将们也是人手一本三国演义,靠着里面的奇谋诡计入主了中原,是以清朝民间都喜欢三国人物。而三国人物中,大家尤为喜欢被差不多神化了的赵子龙,李重小时候也非常喜欢听常山赵子龙的故事,总觉得白衣白马七进七出长坂坡是何等的威风,可现在他看到那面绣绘着赵子龙形象的战旗却是觉得那么的苦涩。
这支太平军的确非常骁勇善战,静下心来细想之后,李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了,李重的侦骑唯一没有仔细搜索的便是西面的老山界,那里是茫茫大山,而且按照常理来说,太平军就算要北上伏击阻敌,也要先对上彭玉麟的常德军。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太平军是从西面龙胜厅翻越老山界而来的。假若真是这样,那这支太平军极有可能不是围攻桂林的那部太平军,而是更南边围攻柳州的那支太平军。
边走边想,李重回到镇内清军帅营所在的湖广会馆之内,跟着忍不住感叹起来,都说镇筸兵不但善战,而且个个都是铁脚板,善于翻山越岭走山路,眼前这支太平军似乎更加精于此道,而且他们在长途奔袭之后,斗志、体力却能依旧高涨,已经超过了镇筸兵。
镇筸兵当年出队作战之时,钱粮衣甲都不足,甚是可怜的,但那时候的镇筸兵尤为善战。但在看看此刻,这支镇筸兵已经开始有了其他清军的不良习气,大队出兵必先见粮饷,没有开拔钱粮,这些兵马走路都没有精神。想到这里李重深深叹了口气,对面那些太平军是靠什么在支持他们作战的呢?难道是比镇筸兵更加优厚的钱粮饷银么?
李重正在胡思乱想之间,他所在的兴安镇湖广会馆外忽然一阵枪声大作起来,李重马上拿起桌案上的短枪,握紧腰间长剑,跟着房门外亲卫队长急切的大声道:“总镇,长毛突入镇内了,咱们快退!”
跟着房门推开,几名亲卫急匆匆的抢了进来,护着李重便要从会馆后门逃走。李重出了会馆大厅,站在院落之内,看着慌乱不已的数十名亲卫厉声喝道:“慌什么?!镇外大队还在鏖战,长毛如何能轻易突入?就算有长毛突入那也是小队人马,本将在这里哪里也不去,你们几个马上带着亲卫队到会馆外驻守,同时传令还在镇内休息的两营湘勇前来应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