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微微放下心来,问道:“殿下,不知道是什么差事?”萧云贵微微一笑说道:“本王稍后会派你带着在京的蒙古王公去一趟蒙古,替本王约见蒙古草原上的王公们,本王想要蒙古。”
庆丰闻言松了口气,这个差事还是可以办的,他的生母便是蒙古人,也算半个蒙古人,当下欢天喜地的应了之后告退而去。
人走之后,洪韵儿苦笑道:“你看看你那个儿子的手段,几句话就把人忽悠得连祖宗坟地都可以出卖掉,手段当真厉害,要是将来有福真按我们的安排坐了帝位,只怕两兄弟相争起来,两人都不得善终啊。”
萧云贵也是有些烦躁的走来走去,跟着轻叹一声道:“韵儿,从前我老是不喜欢我父亲给我安排的一切,包括和清韵她家联姻的安排我都不喜欢,结果造成了清韵的悲剧,这些日子我就一直在想,我们对两个孩子的安排是不是有些简单粗暴了?”
洪韵儿点点头说道:“是有点,有福醉心知识,对权力这种事情毫不在意,有和现在玩转权势就表现得如此成熟,两个孩子其实都各有所长啊。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有和有一种隔阂,总觉得他不是我们亲生的一般。”
萧云贵思索片刻后道:“韵儿,或许这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我们两人占了萧朝贵和洪宣娇的身躯,总要补偿给他夫妻俩一点什么东西,看来将来我们也只有将帝位传给他们夫妻俩正统的儿子,才能算是略作补偿了吧。”
洪韵儿银牙一咬道:“这样吧,我去和有福谈一谈,虽然他还小,但心里明白得很,我便去问问他想不想做这个皇帝,若是不想,便按你说的办,但若是有福想要,我这个母亲便是拼了性命也要给他留下这个帝位……”
第七百一十二章 书房秘闻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南,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后来康熙帝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南书房当直,始为清朝的一个非正式机构,直到清朝灭亡,入直者称为南书房行走,又称南书房翰林,金大大的老祖宗查慎行也曾经做过南书房翰林。
南书房行走的翰林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每天负责检视南书房的藏书,太平天国迫降满清之后,宫内太监、宫女大多都被遣散,但南书房的翰林们却大部分被留了下来。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科举出身的翰林们在思想上还需要改造,但太平新朝初立,仍旧缺少富有文化知识的人出来做官,于是宫里各处行走的穷苦翰林们被西王留了下来,打算日后进行系统的思想培训后开始逐一任用。
张之洞是咸丰二年顺天府的解元,同治二年(这个时空的1858年)22岁的张之洞中进士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张之洞并不知道自己可是比历史上早了足足五年得以科班及第的,原因就是杏贞上台之后,暗想培养一些小牛名人将来为自己所用,于是在同治二年的时候特意命张之洞参加科举,而后又给了南书房行走的差事,希望能加快这位香帅的成长。
可惜张之洞在南书房行走当差没有两年,也没有干出什么惊人的大事来,满清就灭亡了。起初张之洞还有些心灰意冷,原本一腔学得文武艺卖给帝王家,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的满腹热血也淡了,但后来太平军入城之后秋毫无犯,对待前朝官吏还算客气。那天西王在乾清宫玉阶前演说的时候,张之洞也在场,听了西王的话后,张之洞又开始热血沸腾起来,曾几何时听说过立国大典一说的?又何时听闻过一国之君将国民百姓的权益定于法律之上的?那一刻张之洞对新朝廷又有了期许,毕竟这是汉人的朝廷啊。
而后太平军接管了在京的各个衙门,满清官吏们除了犯了大罪有百姓出告之人被缉拿问罪之外,其余人等都在太平军官吏的带领下,依旧按部就班的维持着原来满清衙门的运作,等待着南京太平军中枢官吏们的到来。张之洞于是还是在宫中南书房行走,依旧管理着他的南书房。
这天是第一批南京太平官吏们抵达京城的日子,张之洞没有响应号召前去迎接,他觉得做那些面子上的功夫不如多整理些书册来得实在,于是他就一直在南书房忙碌着没去凑热闹。
中午张之洞用了一点自己带来的饭食之后,又继续他的工作,到了酉时初刻时分,西王亲卫队长唐二牛带着一名七、八岁的孩童来到南书房。唐二牛这个人张之洞还是知道的,西王身边近身的人物,掌管着宫里宫外的西王精锐近卫,换句话说就是以前的领侍卫内大臣啊。却不想今日唐二牛对他带着来的这个孩童却是毕恭毕敬的,张之洞又想到今日南京太平官吏连同西王家眷一起到来,心中已经了些眉目,看来这个孩童不简单,必定是西王的儿子。
果然,那孩童进了南书房之后,便自己去找感兴趣的书籍翻看去了,南书房藏书上千卷,多亏张之洞及以前的翰林做的书目索引较好,书册翻阅很是方便。这孩童自顾自的看书,从进来到现在没有一句话,跟着唐二牛将张之洞叫道一边低声嘱咐道:“这是西王二世子,他在此地看书,想看什么你就给他取来,千万不可怠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