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登陆山东,日本陆航是抱着一雪前耻的想法而来。过去的几个月里,为了拉拢日本人出力卖命,英国人虽然开出了不少空头支票,但“干货”还是有一些的。英国人以半卖半送的价格,“支援”了日本人一批72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用于现有的九二式战机的改进。英国人不是不想供应日本人格斗士战斗机,只是刚刚才进入飞机生产总动员的英国,格斗士战斗机的产量自己都供不应求。
1935年,对于各国空军来说都是转型期。而对于日本来说,同样也是一个工业升级的转型期。此时的日本,国产飞机的发动机生产全部都落后了,历史上的日本也是在这个时期引进美国的发动机技术后,经过数年的苦功,才能几年后完成战斗机的完全国产化。
抗日战争因为林汉的出现而大大提前了,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日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日本1932年完全占领东北后,为了充分发挥这儿的产能,前后投资了超过二十亿日元开发东北,到1937年七月时,东北已经成为侵华日军重要的军工后勤基地,在抗战中期时东北的产出甚至一度超越了其本土。
不过现在是1935年,仓促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根本就还没有准备好,他们在东北的投资正处于资本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尴尬境地。此外还有一点,林汉和汉娜将奉天银行里几十吨的黄金转走,也让日本的建设资金缩水了很多。
如果再算上加贺号沉没,赤城号被重创,鹿尔岛的爆炸,1935年时的日本,其实已经比历史上虚弱了不少,而战斗机的制造能力,更是虚弱。如果不是英国人送来大批发动机给其改进飞机,面对红军这边“代差”的优势,日本人除了进口飞机之外别无他法。现在日本国内正在开发中的九五式战斗机,在一票的单翼机面前,已经成了一款还没有装备就已经提前过时的飞机,而为九五式战斗机准备的中岛1式730马力的发动机,其生产线目前正准备中,离大规模量产还要等上一个月的时间。
从航空技术进步和改进的角度来说,1935年解决南京政府的红军,实在是选择了恰到好处的切入点:恰好都是在各国空军改朝换代前昔最虚弱的时候。而因为穿越者而提前转变观念德国飞机在这一点上就占了极大的便宜。
改进了手中的飞机后,怀着一雪前耻复仇心态而来的日本陆航,配合山东的侵华日军,在山东战场频频出没。而为了对抗日本陆航的压力,红军也不断地将沪杭两地的防空战机调走北进,同时也撤走了一部分的防空高炮部队。
从战略上看,十二月五日到八日那三天,红军集中空军力量,在沪杭和英国人打一场惨烈的空战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南有英国空军,北有日本陆航,这种首尾难顾的局面如果分兵作战,反而会分散了自己的空军实力。
十二月八日结束的空战,一口气打掉了英国皇家空军的精气神,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道丁虽然依旧不断获得新飞机和新飞行员的补充,却不得不花上长时间进行休整,针对沪杭两地的空中攻击也明显减弱了许多。
对于中共的态度,斯大林现在很复杂。
林汉这个穿越者意外的出现,粉碎了历史。他和汉娜“假装左转”和“看似亲苏”的态度,让在国际上孤立的苏联看到了摆脱孤立的希望。
历史上,极度反苏的希特勒上台后,苏联国内全国上下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而这个位面,基尔会议后,因为苏德关系的缓和,苏联上层也为此放下了大半颗心。而中国革命形势的一片大好,同样让苏联看到了在远东获得一个强力盟友的可能。
就象苏联宣称的,第二次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高氵朝正在兴起。
本来一切都是很好的。
唯一让斯大林不安的,就是斯大林自己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在作祟。
“知道历史的穿越者结合的中国,迟早会是苏联的威胁”,这个想法一直象恶魔一般,时不时地徘徊在斯大林的心头。导致斯大林对中共这个“无产阶级革命兄弟”的态度看法,矛盾无比。
这几年,随着红军在南方中国的革命形势不断好转和中苏间“误解”的化解,红军内部亲苏派的力量也在不断地复苏。但是同样的,这些力量也受上层有意无意地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