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面虽然获得了汉娜“大方”提供的坦克和飞机的图纸,甚至还将获得一条二号坦克的生产线。但由于旧中国留下的工业底子实在太薄,即使德国方面全套地向中国转移图纸和生产设备,甚至提供技术人员援助。但是中国要能完全自产坦克和飞机,依林汉的估计,没有三五年去准备人才和消化技术,想要“速成”根本是不可能的。
飞机的问题在于发动机难产,其余零件部分倒是问题不大。早期活塞式战斗机,制造难度远比坦克要低,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核心的发动机生产。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活塞式发动机有多难生产?以德国正在开发中的db601发动机为例,这款发动机其实是生产性非常好的一款发动机,号称一个工人拿着扳手就可以将其组装起来。但是每个零件的制造难度和工艺要求却很高。
历史上日本人曾经向德国购买了这款发动机的生产线和配套设备,甚至还派出工人在德国培训了半年。然而就是这样,日本人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勉强解决了db601发动机的国产化问题。而国产化的db601发动机,其性能和德国原产的相比,依然低了一个档次。而原因,仅仅只是工人素质的原因,制造出来的零件存在各种肉眼无法辩别的公差,积累起来,导致性能不如德国产品。
合格的产业工人,良好的企业生产文化,这是一条任重道远的大工程。
而坦克方面,要能完全自产一个型号的坦克,需要准备的各种配套项目设施就更多了,前期也只能走配件组装的套路,而生产坦克零件的技工的培养同样也需要时间。
十三吨级别的二号坦克是脱胎于七吨的一号坦克,生产技术难度要求比起二十吨级的坦克要低许多。而二战时日本坦克的性能也就是那个鸟样,最大重量达到十五吨的二号坦克,配上40毫米或45毫米的坦克炮,已足够应付历史上日本在二战期间所有开发出来的新坦克。至于更好的二十吨级别甚至三十吨级别的坦克,无论是德国甚至是苏联,他们现在也才刚刚完成二十吨级别的坦克开发工作,根本不可能轻易地将这些技术提供给现在中国,而现在的中国,暂时也消化不了这些技术。
工业化,不是有了设备工厂就叫工业化。人,合格的产业工人,大批合格的产业工人,这是比机器设备更重要的因素。刚刚从旧中国走出来的新中国,除了缺少的理要科技术人材外,同样也缺少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个国家文盲比例实在太高了。那些听从林汉的号召,从海外返回中国帮忙建设的华侨,往往一回国内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用。幸好现在的中国还大量收留着被汉娜流放出来的德共成员及其家属,部分地解决了新中国建设中人才不足的缺陷,否则没有足够的人才打底,一五计划要进行就更加地艰难。
坦克生产考虑到成本的因素和中国国情,其实林汉更愿意直接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但是斯大林不是赫鲁晓夫那个凯子,在这方面他态度极为含糊,好东西他根本就不想卖给中国。而对于派出人才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同样也不是很热心,总是推三阻四。斯大林这个大俄罗斯主义者,他不可能看不出一个工业化后的中国对苏联的潜在威胁,这个威胁甚至比德国还要大——因为德国没有四亿五千万人,没有中国这么大的战略纵深。
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过程中,第一步是最艰难的。
如果可能,林汉是非常希望汉娜能够把发动二战的时间推迟到42年以后,有了五年的时间作为缓冲期,到时候中国也算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能够解决坦克飞机等装备的自产问题,而现在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一些。而崛起的新中国,现在也只能拼命地在抢时间。当林汉和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在德国到处考察的时候,国内也早就派出一批留学生留学德国和苏联,努力学习各种技术知识。
1937年中国代表的德国之行,看似引进了很多吓人的技术,但实际上在今后的一两年里,受制于工人素质的原因,中国最多只能做到自产轻型教练机,以及组装坦克,小规模地生产小型汽车等。
坦克与飞机制造技术,其实只是卖给中国供其长期消化用的“噱头”,因为林汉的关系,汉娜在这方面向中国代表团收的钱甚至只是一个成本价,飞机和坦克的图纸更是“白送”。
1937年中国代表团的德国之行,真正引进技术的重点,是水泥产业,钢铁产业,各类车床机床设备,蒸汽动力设备,发电机等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不打好这些基础,就妄想能大造飞机大造坦克,本身就是天大的笑话。(s吐糟一下那些不知工业化为何物民国小说,主角不用几年的时间培养合格的产业工人,同时建立一条整条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就敢奢谈在民国大造坦克飞机出口全世界,简直就是在污辱读者的智商。)
世界大战将在三年后暴发,但现在的中国和德国,都很缺少时间。
在1937年三月八日,林汉在汉娜的安排下,在东鲁士出海,乘座德意志号战列舰出发,其目的地是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小岛,在那里他将和斯大林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