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美国舰队虽然装备了大量的警戒雷达,却全是固频雷达,极易被干扰。美国舰队中的雷达兵发现雷达被干扰后,报之上级,上级又向值班的副舰长请示,副舰长叫醒舰长再请示,这又浪费了宝贵的两分钟时间。

而在这两分钟的报告再报告的时间里,美国舰队中的无线电监听室,监听到了更多的无线电指令,虽然对方使用的是简短的暗语,但老练的无线电监听员,却已听出了不对劲的地方。

但是官僚主义和繁琐的一级接一级上报程序,阻碍了舰队作出及时的反应。

没等他们的上级通过无线电呼叫旗舰,唤醒在正在熟睡中的舰队司令金梅利上将,位于舰队右翼前方的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就在间隙不到三十秒内,连续响起猛烈的爆炸声。

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条例,夜间行驶时,为防敌方发动夜间雷击,会在主力舰队外三十到五十海里之间,布设大量的巡逻警戒舰。执行这些警戒任务的,都是以巡洋舰为首,驱逐舰辅助的警戒舰队。

仗着舰灵对战场敌舰分布状况的“制情报权”,日本海军的雷击舰队选择美舰西北方警戒舰队最薄弱处为突破口。

先前美国监听人员听到的短暂的无线电报,正是“出云”号巡洋舰上的无线台电报员发出的电报,指引跟随在身后的五十条鱼雷艇行动方向的指令。

和体型较大,雷达反射讯号强烈的大和号不同,相对“矮小”的出云号可以逼近到距美舰约三十公里处不被雷达发现,出云号就是在这个距离发出的无线电指示。

而在二十六分时,监听人员听到的密集的暗语指令,则是出云号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指引突击的鱼雷艇作最后的航向修正。

而对体型更加“矮小”的日式鱼雷艇,美舰的雷达甚至要等到其逼近至一万米以内,才有可能发现对手。

至于从德国进口的s3鱼雷艇,由于其体型更加矮小,反射讯号更弱,雷达的发现距离就更近了,理论上说,其甚至要逼近到七千米处才有可能被雷达发现。

关于美式雷达的探测能力,则是来自英国人战前提供的情报。英美在彻底闹翻之前,两国间对雷达技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英国人的雷达技术本就高于美国,英美彻底翻脸才刚刚不久,目前美国海军所用的雷达大部分都是使用了英国的技术(旧式的用自己技术的则性能不足)。

战前,英国人应日本人的要求,“热心”地提供了一套性能和现役美国海军雷达性能相同的“样品”,正是通过这套样品的反复测试,开战前日本海军对美国海军雷达的性能了如指掌。

三点二十五分时,美舰雷达受到铝箔干扰带强烈干扰时,偷袭的鱼雷艇中,日式鱼雷艇已冲至约一万米处,但突前的三艘s3德式鱼雷艇,已逼近到最外围的一艘奥尔良级巡洋舰塔斯卡卢萨号约八千米处。

此时日舰在这时才释放铝箔干扰带,正是为了掩盖鱼雷艇的踪迹。

塔斯卡卢萨号巡洋舰所在位置,是这支太平洋舰队右翼警戒群相对最薄弱处之一,包括他在内,附近五千米内,只有一条巡洋舰和三条驱逐舰。